头条
Topic
■李公明
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地方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方言体系,成为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传统的语言载体。但是在20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转型中,由于社会交往规模的急剧扩大和文化统一趋势潮流的不可阻挡,众多方言系统在公共传播中的作用必然面临着逐步萎缩的命运。然而,大统一的文化潮流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对于差异性文化传统的珍视又必然成为公共传播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诉求。换句话说,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之间在公共传播中的比重是随着不同历史阶段而变化的,根本不应该存在着一种直线的、单向度的大一统语言发展政策。 昨天,本埠媒体刊登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马志海
文章称,「围脖」上有网友揭竿而起,大声疾呼要保护粤语,并指出「粤语是中国最古老的方言之一,既然我们可以为粤剧成功申遗,为什么还要担忧这种语言会湮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这个问题值得反思」。 作为地方方言,虽然无关衣食住行之类的具体民生,但却是关乎民生中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兹事体大,实未可轻视。人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学习和适应改变其使用的生活语言
,公共管理事务也可以在行政运作中规定工作所用的语言系统,但是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载体,地方方言的价值却是不可以移易的。对于地方方言来说,它只能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之中,只能存在于与时俱进的社会历史实践之中,而不能被冷藏于语言的历史博物馆。 就以粤语来说,大半个世纪的文化激进主义
已经使其原来无比茂盛纷披的语言枝干日渐萎缩,过去我们从小熟习的语汇、表述方式许多已经成为语言化石;过去曾经是作为省城的广州的粤语领导着潮流,曾几何时,我们变得要从香港同胞的嘴里「接受再教育」,重新捡回那些已经消失的语言。 又比如,多年来广东的粤语频道在广州已经难以找到在粤语的读音、表述运用方面的优秀播音员或主持人。而粤语的命运又与岭南文化
的命运息息相关。岭南的戏曲、音乐文化就不用说了,岭南的饮食文化、历史老城区
文化、岭南文化与海外华人文化的联系等等方面,无一不是以粤语为交流、传播的基本载体。
现在,在广东地区的所有电视台、电台中,普通话的频道、节目数量和时段都不少,而粤语的频道和节目则并非是太多了。在广州城市景观日新月异、文化旧貌急剧变为商业新颜的今天,粤语几乎成为了地方文化的最后立身之处。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无比真切地意识到:过去曾经处于不断萎缩之中的地方方言,在今天的历史语境中有可能是需要重新扶持、重新作为地方文化的语言载体而受到保护和激励其发展;过去曾经把地方语言看作是推行大一统文化之障碍的文化激进主义价值观,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中应该被多元文化
共同依存与共同发展的文化自由价值观所纠正。
总之,在继续朝向21世纪多元文化纵深发展的今天,作为地方文化价值的载体的地方语言绝不应在公共传播的平台上萎缩。
(作者系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著名文化批评家)
李公明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新快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