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6048|回復: 1

[其它] [轉帖]黃霑博士關於粵語流行曲文化的論文節錄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3-15 09:06: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听讲话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可以揾到全文 不过好似唔系教育网入唔到……
第四章《我係我》時代︰結語 香港粵語流行曲的興起,和此地本土意識確立,文化身份的締造,息息相關,幾乎同步而前。這種看法,不但是文化研究者與社會學家普遍同意的,社會人士也都有相似的認同。但香港人向世界宣示《我係我》之後,社會的發展,走上另一路向。本來戰戰兢兢,唯恐有失,不旋踵已經邁開大步,向前直衝,信心十足了。這種充滿自信的態度,配合了當時環境,獲得了空前未有的成功。中國文化,向來的影響,是由北而南的,方向極少改變。 到普及文化開始在 40 年代流行,上海才稍改影響的方向。香港因緣際會,在 50 和 60 年代汲取了上海普及文化養料,加上歐美多年影響,終於在 70 年代中葉,找到了自己獨特的聲音,令粵語流行曲,衝破了方言界限,在製作和創作上,既與前不同,也與人有異,產生「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優質產品,於是影響遍達中國,東南亞,甚至全球。 不過,香港粵語流行曲的底子和根基都是薄弱的。香港本土市場狹窄,而選擇特多,直到廿一世紀,依然如此。一旦產品水平下滑,或口味和大眾脫節,就會出現問題。港人的「一窩蜂」習慣,也做成了投機和不辨精粗。 所以信心過盛的時候,隨之而來就是「被勝利衝昏頭腦」的驕矜。因此在 80 年代初,香港流行音樂界的一片興旺,其實已埋下了衰退種子。到客觀環境開始改變,有利條件不再,流行音樂的盛況,便開始由盛轉衰。而衰敗之速,亦叫港人,措手不及。 第五章《滔滔兩岸潮》時代︰多元化發展 大眾歌迷付出不算便宜的消費,去享受歌星偶像為自己提供官能刺激的年代裏,另一種完全與偶像崇拜背道而馳的娛樂卡拉 ok ,同時興起,在八十年代後期登陸香港。這真是時代的吊詭 (paradox) 。歌迷自己拿著咪高峰,用唱片提供的伴奏聲帶,唱自己喜歡的流行曲。這些人,不要偶像歌星,他們自己就是歌星。荒腔走調,追不上節拍,都在所不計。這是黎舒 (lasch) 沒有分析過的另一類「自戀型文化」。 九七的轉捩︰ 這和商品掛鉤的運作,大概在 1991 年開始。當時的「萬寶路」香煙 (marlboro) 受香港法例所限,廣告在 90 年後再不能出現電子傳媒,於是廣告費改轉方向,與唱片公司合作製作 marlboro red hot hits 唱片,單是 mtv 音樂視像製作,費用已達數百萬港元。結果唱片十分暢銷,歌星聲勢因廣告播放頻率極密而水漲船高,變成紅透半邊天巨星,唱片公司營利增加,而廣告贊助商亦大收宣傳之效,變成各得其所,皆大歡喜。 自此之後,影響到唱片公司,開始擔當歌星經理人角色;收取歌星其他影視活動酬勞佣金,來幫補唱片市場下降的收入。 歌星因為其他活動比唱歌正業活動頻繁,於是花在唱歌的時間減少,錄音時間往往要在每日宣傳活動的頻密行程中擠抽出來,水準因此不但沒有上升,而且日漸下降。 第五章《滔滔兩岸潮》時代︰ 九七的轉捩 90 年代中,連一向是香港流行曲主流的情歌都開始變得千曲一式,十居其九在訴說分手和失戀的慘情。所謂「 歌」,幾乎絕跡。而且因為卡拉 ok 的重要,令唱片業極力遷就,歌變成要來自娛和發洩的作品,而不是要來聽和欣賞的優雅美麗創作。很少歌曲,值得回味,唱片公司,變成推廣公司 ( promotion company ) ,因此香港流行音樂市場,一時沒有復甦的前景在望。 第六章︰結論 本文很多地方,都是作者的主觀論調。不過,主觀的基礎,是客觀的事實和數據。本文作者由 1953 年左右就開始參與香港流行音樂的製作。可說親身經歷了各時期的轉變。眼看香港音樂由盛轉衰,心情沉重;希望這篇缺失仍多的論文,可以拋磚引玉,令香港流行音樂從了解自己開始,探索到可以向前的路徑。 第六章結論︰一代一聲音 香港流行曲是個異數。因為歷史遺留的現實,地理環境的配合,經濟條件的繁榮,政策因素的因緣際會,和人才的巧合匯聚,滋生了這種揉合中西音樂元素,承先啟後的現代聲音。香港的普及文化,如電影、電視,及時地扶掖了港歌的興起與傳播,令其影響力遍及地球遠方角落,創造了劃時代的普及文化高峰。 第六章結論︰普通話市場 香港流行曲,用的演唱語言是方言粵語,這個特色,令香港流行曲,有了獨特性格,卻也嚴重地規限了其發展。雖然以前有過香港粵語流行曲在「非粵語地區」流行過的紀錄。但那到底是一個畸形和不合常理的現象,時候一長,好奇一過,這種不合理情況就會消滅。 粵語只是方言,一出粵語地區如兩廣,就難以和全國各地的同胞溝通。在從前日子,大陸封閉而香港獨旺,促成粵語文化在全球華人社會活躍。但隨著中國繼續開放,香港完全失去從前優勢。 至於粵語流行曲沒落的趨勢,限於環境,已難望再有奇蹟出現。也許粵語流行曲不會完全消失,有兩廣和新、馬等地區的廣府話人士支持,可能仍然保留一定程序的存在。就像台灣厲行國語教育多年,台語閩南方言仍然興旺一樣。又或者,像一切普及文化,經過時間沖洗,會進入殿堂,成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就像粵劇,在高級文化場所,變成中國曲藝來演出。
發表於 2008-12-5 13: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呢度有完整嘅!
http://bbs.ent.163.com/bbs/article.jsp?boardid=zhangguorong&articleid=185057&pageid=1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27 03:43 , Processed in 0.0767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