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905|回復: 3

[民風民俗] 古南越民族嘅瑰宝——翔鹭纹铜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3-16 21:5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粵嚟粵掂 於 2010-3-16 22:09 編輯

古南越民族嘅瑰宝——翔鹭纹铜鼓



广西日报


记者 李伟东 通讯员 潘郁生



开篇语

  广西在四、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战国时期,广西开始有骆越人铸造青铜器。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开凿灵渠,把长江与珠江两条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汉代,苍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贸集市,合浦成为海外贸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乡出现定期圩市;宋代,出现与交趾商人展开货物交换的搏易场;明清时,广西采矿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是金、银、铜、铝、锡、铁等矿。
  广西文物考古专业机构孕育于20世纪30年代初,1934年广西博物馆成立时,便设有历史文化部。1950年,广西文物馆筹备委员会在桂林成立。1974年,广西文物工作队成立,从此,文物工作队担负着全区文物调查、考古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的主要任务。至今为止,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达万余处。有古生物化石地点、新旧石器遗址、古城址、古墓葬、古窑址、古岩画、古运河、古炮台等,分别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它们充分证明了向来被视为「荒蛮腹地」的广西也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进入21世纪,广西各级文物馆已珍藏有文物20多万件。这些文物,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无以估价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还是一部以历史遗存为辞符著成的浩瀚史书。这些文物,追溯着人类祖先数十万年前在广西活动的足迹,记载着数千年来广西的文明发展史。为此,我们特地开辟《广西国宝档案》栏目,逐一介绍获得国宝一级并且在广西出土的文物,以它们的客观存在,向读者介绍广西悠久的历史以及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翔鹭纹铜鼓
  铜鼓是我国古代岭南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一种珍贵的文化遗物。目前广西出土和收藏的铜鼓就有五百多面,是世界上出土和收藏铜鼓最多的地区,有「铜鼓之乡」之称。
  翔鹭纹铜鼓,现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该鼓鼓面小于鼓胸,胸部膨大凸出,腰部收缩为圆柱形,足部扩张,大于腰,面经56.4cm,通高36.8cm,足经67.8cm,在铜鼓分类中属石寨山类型。鼓面中心有太阳纹十二芒,芒外七晕圈,饰栉纹、勾连雷纹、翔鹭和据齿纹,主晕为十只衔鱼飞翔的鹭鸟。鼓身九晕圈,饰有锯齿纹、圆圈纹、龙舟竞渡和羽人舞蹈图案。第四晕圈在胸部,饰有六组羽人划船纹,船头向右,每船六人,其中三船的划船者全戴羽冠,另三船各有一人裸体;船头下方有衔鱼站立的鹭鸶和花身水鸟,水中有游动的鱼。第六晕圈在腰部,饰八组羽人舞蹈纹,间隔以绳纹、据齿纹、同心圆圈纹带。每组二至三人,舞人头戴羽饰,下身系展开的羽裙,两臂外伸,五指张开,掌心向外,上身向后倾斜,两腿叉开,作翩翩起舞状。舞人的上空有一或二只衔鱼的翔鹭。鼓足一侧卧刻隶书「百廿斤」(铜鼓重量,实测为30750克)。
  1991年1月,经全区馆(所)专家审定认为:《翔鹭纹铜鼓》出自西汉时期墓葬,时代准确,是此类铜鼓断代的标准器。铜鼓保存完好,纹饰清晰,构图严谨,图案精美,工艺水平很高,是石寨山型晚期的代表作,定为一级藏品。
  199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一级藏品专家确认组研究决定,认为这面铜鼓为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对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件作品非常优秀,且是世界上铜鼓纹饰中最清晰的一面。确认为「国宝」级藏品。
  楚文化在石寨山型铜鼓上的影响
  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大量铜器,一方面说明广西与中原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南越国冶铜、铸铜的精湛技术。在广西出土的大多数铜鼓鼓面的主晕中,都装饰有鹭鸟,这些鹭鸟都睁着圆圆的眼睛,脖子向前伸出,搧动双翅,张开扇形尾巴,围绕太阳纹圜形飞翔。这种翔鹭纹最早出现在石寨山型铜鼓上,形象生动,写实性较强。以鹭鸟作鼓的装饰,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中期的中原地区。不过中原地区饰鹭的鼓都是皮鼓,那么鹭鸟又是怎样搬到广西铜鼓上的呢?战国秦汉时期,江南以及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的越人,因其支系繁多,故统称「百越」。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支系,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中国广西和越南北部,西瓯和骆越早在商周时期即于中原地区有过交往,随着中原势力的不断深入,在相互交流的进程中,西瓯和骆越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逐渐趋于一致,因此,鹭和鼓联系起来的思想意识和艺术传统传入广西也就有了很大的可能。而且鹭鸟遵守秩序,象征着封建制度等级的不可改变,这种观念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所需要的,因而被借用过来维护他们的统治,这样,鹭鸟纹便被铸造在象征着统治者权力和财富的铜鼓之上。
  据考证,鹭鸟与鼓结合来自于中原,就出土文物而言,木雕涂漆的虎座立凤和虎座凤架鼓,仅见于湖北的楚墓,尤以江陵楚墓出土得最多,在当阳、荆门楚墓中也出土有虎座凤鸟和虎座凤架鼓。这类鼓,被学者称为「虎座立凤鼓」,其实鸟形并不叫「凤」而叫「鹭」。最早,鹭鸟与鼓的结合见于《诗经·陈风》。诗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复,值其鹭羽」。诗中反映舞者手执鹭鸟羽毛,不分冬夏,轻盈地踩着鼓的节拍,翩翩起舞于宛丘之下。由此可知,鹭鸟与鼓结合的年代不晚于春秋早期,它最先是西周分封国——陈国惯用的舞蹈习俗。以后,陈国被楚所灭,鹭鸟与鼓结合的舞蹈习俗即成为楚的习俗之一,这也许就是楚人生前时兴「虎座立凤鼓」,死后以之随葬的由来。
  罗泊湾汉墓
  贵县(今贵港市)位于广西东南部,珠江的支流郁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郁江两岸地面开阔,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比较富庶的地方。据历史文献记载,先秦时期这里是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部族的聚居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桂林、南海、象郡,贵县属桂林郡,是郡治布山县的所在地。秦亡以后,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半独立状态的南越国,这里仍属桂林郡治布山县。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岭南调整郡县,改桂林郡为郁林郡,布山又是郁林郡郡治。自此以后直至隋代大业初年,布山作为郡治,前后达七八百年之久。
  由于贵县历代作为地方一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经济繁荣,人口稠密,留下大批的墓葬。经过调查,贵县县城贵城镇周围有一个很大的古墓群。这个古墓群南起郁江,北到七里桥,西从贵县糖厂起,沿风流岭、大公塘,经旧飞机场,向东到罗泊湾、南斗村和铁路桥,分布范围南北2.5公里,东西7.5公里。
  罗泊湾在贵城镇的东面,是郁江自西向东流经县城后稍向东北拐的一个大湾。罗泊湾墓区则在郁江北岸,包括铁路桥以西、铁路路基南侧至郁江一带,这一带早已是厂房林立,残存的汉墓封土堆已不多见了。其中贵县化肥厂东北面有两个大的封土堆,当地群众分别称之为「大坡岭」和「二坡岭」。1976年6月,贵县化肥厂扩建厂房,在大坡岭南侧发现了墓道和车马坑,挖到不少的鎏金铜马车器,自治区有关领导对此发现非常重视,成立了罗泊湾汉墓发掘领导小组,随后由自治区考古人员和贵县有关人员一起发掘了这座大墓,编号为罗泊湾一号墓(M1)。
  从椁室出土的一件木牍「从器志」的记载来看,墓中随葬器物不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很丰富的,这次发掘共出土陶、铜、铁、金、银、锡、玉石、玛瑙、琉璃、竹、木、漆、麻、丝等器物,其中铜器192件。
  这批铜器有两种风格,一种同于是原内地战国至汉代的常见器物,颜色呈蜡黄,一种地方色彩很浓厚,颜色呈青黑,但这两种铜器都制作得很精致。鼓、食器、乐器、兵器被发现时保存良好,而保存得最好的就数在一号墓西器物坑出土的翔鹭纹铜鼓了。
  由此看出,岭南地区在秦以前已有发达的青铜冶铸业。罗泊湾汉墓出土的翔鹭纹铜鼓,也显示了浓厚的地方特点,无疑是产于岭南地区。翔鹭纹铜鼓上的图案花纹刻镂精细,线条清晰流畅,人物形象生动,表现了非常高的铸造技术,是当时岭南地区青铜铸造工艺的代表作。

http://culture.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61128/newgx456ba4c8-886149.shtml
 樓主| 發表於 2010-3-16 22:07:3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1# 粵嚟粵掂

铜鼓鼓面矢量图_缩小大小.jpg


铜鼓鼓面矢量图


图片描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10-3-16 22: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銅鼓同木棉花一樣,係我粵嘅標誌!
發表於 2010-3-16 23: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read~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24 22:40 , Processed in 0.07076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