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791|回復: 0

[民風民俗] 粤东主人话俚僚---一段几近失落的潮汕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3-16 21:37: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粤东主人话俚僚

一段几近失落的潮汕史

    潮汕先民,最早是「南蛮」和百越人。百越是泛称,其一支裔「俚人」,据考证,就是潮汕的原有主人。后来,从粤西迁入百越族的另一支遗裔「僚人」,此后,「俚僚」常并称见于史籍,并被认为是「粤东主人」。简单地说,俚是今天黎族的祖先,僚则是现代壮族(过去写作僮)的先民。

    据史书记载,在隋末天下动乱时期,潮汕地区在内的粤东,是俚人的天下,粤东俚帅冯盎和杨世略以循州即现在的梅州为据点,同时攻占了潮州。当时潮州「蛮僚」造反,隋朝政府就利用俚帅来平定。唐朝时,潮州「蛮僚」再次造反,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带58姓官兵平定,于是有了「河佬」入潮,俚僚和汉族出现了一次大的民族融合。此后,余下的俚僚西迁,现在粤西雷州半岛的居民很多就是俚人,而潮汕地区的俚僚人则基本消失了。

    由于俚僚人比较早就西迁,所以潮汕俚僚人的历史过去一直只见于史籍记载,人们以为潮汕已经没有俚僚人的遗迹,其实却并非如此。

    澄海的程洋岗,当地人俗称为大梁冈,这里古榕葱郁,环境幽静,是唐宋时期潮汕地区通洋口岸凤岭古港所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港口。而在这片土地上,还隐藏着潮汕的一段历史:原来,在潮汕历史上曾经举足轻重的俚僚人,就有一支曾经在这里长期定居过。

    这一段历史,是由澄海的蔡英豪先生,以及更早的许肃先生等人发现和考定的。据蔡英豪先生介绍,过去有两支居民,一住在歧陇之南,也就是现在的程洋岗,是俚人;另外一支住在歧陇之东,也就是现在的管陇,是与俚人有密切关系的僚人。这两支人,一支大约有几十人,后来发展到几百人,主要从事耕作和近海捕捞。

推断这些人是俚僚人,主要是根据民间故老相传。据民间相传,过去俚僚人在歧陇建有一个小宫,叫歧陇宫,后来叫作风岭宫,供奉南越王赵伦和唐朝医圣孙思邈,据说最早的宫联是「保俚安庶,驱瘴逐蜃」,透露出一点俚僚人的信息。此地先辈相传,这些人身穿俚裙,是很明显的特征;住的是「竹竿厝」,而不是潮汕汉族民居那样的一座一座的房子;还有语言的遗俗,就是当地人喜欢以「擎柴麒麟」作为警告别人的口头禅,而据蔡英豪先生研究,以擎柴麒麟负重作为惩罚手段,正是俚僚人的习惯;俚僚人习俗也与汉人不同,当地文人记载:「住此地之远古土民,生则与鲸鲵恶鳄周旋,死则投于海,为鲸鳄果腹也。」说明这些俚撩人是有海葬的习俗,这也是很不同的地方。俚僚人信奉雷神,这一点在粤西雷州半岛俚人地区很明显,潮汕地区则已很少见。据介绍,饶平鸿埕大庙有一尊雷神塑像,半鸟半人,鸟嘴鸟脚,左手握凿,右手拿斧,脚踏两鼓,这种雷神应该和俚人有着某种联系。

程洋岗的俚僚人可能早在南朝时代起就一直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渔业和农业不断发展,陶瓷业也进步很大。但后来发生了一次悲剧:在一次演戏后,村里的男人驾舱出海,遇到台风,翻船溺死的很多。接着,又在一次端午龙舟竞渡时,龙舟被漩涡卷入岩洞――龙虎洞,也死了很多人。这接踵而至的事件,让这里的俚僚人起了动迁的念头。僚人在这两次事故中死的人较多,因而首先下迁,他们外迁的第一站就在现在澄海南微的垈草陇,过去叫作「排布寮」的地方。「排布寮」的意思据说就是住过成排分布的僚人

    俚僚人外迁后,他们原来住的地方「山兜」,由林姓占住,改名林厝园,林厝园出了一个人物林道乾,冲破海禁被指为「海寇」,林厝园遭受连累被烧毁,林姓人迁住月浦,月浦原有林姓人居住,不准迁去的「贼裔」和他们一样灯笼写红字,因而出现「红林」和「黑林」之分。这是后话了。(未完待续)

   【转贴自《南方声屏报》第392期

    file:///M:/粵語/粤族/粤东主人话俚僚.files/4887a4ce3b8caca969c43.jpg

    着俚裙的男子在河海交汇处劳作,这种装束是典型

    的受俚僚人的影响。(蔡英豪拍摄)

    file:///M:/粵語/粤族/粤东主人话俚僚.files/4887a4ce9a2fec3716ebb.jpg

    此山后有一个岩洞--龙虎洞,俚僚人曾被卷入

    其中,死了很多人。










 

水布.槟榔.石鼓.

       尽管俚僚人现在在潮汕地区已经消失了,但俚僚人的习俗在潮汕地区影响极大,潮汕人使用水布的习俗直接来自俚僚人的影响,潮汕的动物舞蹈和锣鼓可以看出俚僚人的影响,还有一个过去盛行一时而现在已经消失的习俗——嚼槟榔,也同样是受俚僚人的影响。

    俚僚人由于是生活在河边和海边,以捕捞、行船和水泽地带的耕作为生,因此有一种十分奇特的民俗,就是男人也穿短裙,以便劳作,这称为俚裙。有资料表明,这种俚裙,到1966年文革前粗略统计,澄海苏南、溪南一带尚不低于13万件,但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

俚人装束的另一特点是使用水布,水布也叫「浴布」,或扎腰间,或缠头上。这种水布在潮汕地区曾长期存在广泛使用。水布曾经是每个潮汕男人生活的必需品,现在农村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大多还用过。过去潮汕人「过番」也不忘带上一条水布,《过番歌》就是这样唱的:「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转,勿忘父母共妻房。」(秋牛注:第一句中的「目汁」是眼泪的意思,第2句「过番」是飘洋过海的意思,第4句「共」是和的意思。)有人说潮人有三宝,一是功夫茶,一是潮州戏,另外一个就是水布,可见潮汕人对水布的重视。潮汕民间传说水布是韩愈发明的,其实是好事者把它挂到名人头上,水布属于俚人,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嚼槟榔也是俚僚人留下的一种习俗。槟榔是热带高大的乔木,高达十几米以上,果实可食用。现在海南、湖南和台湾等地都还有嚼槟榔的风俗,东南亚各国也很盛行。宋朝人周去非写有一本书,叫作《岭外代答》,记录很多岭南地区的民风民俗,书中说,岭南人「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这种风俗对潮汕影响很大,明清时期的潮汕人很盛行嚼槟榔。《潮州府志》记载:潮汕人「亲朋来往,不具茗酒,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过去潮汕人家嫁女,妆奁也必有一个锡制(起初是竹制)的槟榔盒。新娘敬客也有一个礼节就是「请槟榔!」后来槟榔在潮汕地区逐渐消失,礼盒装的是橄榄,但依旧是说「请槟榔」。古代潮州人嚼槟榔时包上荖叶(注,荖叶是一种植物),澄海樟林曾经是潮州乃至广东全省最出名的荖叶产地,现在也已经不见踪迹了。槟榔多食会成瘾。但槟榔也可治病,可以去湿消暑、祛病杀菌。作家张新民写一篇《槟榔祭》,「祭奠槟榔这种已经在潮汕消失了的食俗」,他追问:「古代潮州土著不惧瘴气和生食,可能也与槟榔食俗有关。反过来说,或者槟榔食俗的消失,是因为瘴气等疾病的减少造成的呢?」这似乎还是一个谜。

俚僚人对潮汕地区的影响,还体现在潮汕的动物舞。潮汕民间舞蹈中,澄海的跳舞很常见,也负有盛名,比如鲨鱼舞、蜈蚣舞、麒麟舞、虎狮舞等,这些舞蹈经常有一个人扮「大头」,这些都是俚僚人习俗的遗存。俚僚人也喜欢烧篝火,以「烧火麒麟」来庆祝丰收祈盼丰年,这种习俗在程洋岗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当地近百岁的老一辈的人还参加过,能够讲述当年的故事。

俚僚人还有一种特别的习俗,就是重视铜鼓。史籍记载,俚僚人「铸铜为鼓,唯高大者为贵」,古代俚僚人在两广势力很盛,所以现代两广很多地方都有铜鼓出土。铜鼓主要是显示一种权势,「有鼓者,号为『都佬』,群情推服」。铜鼓是俚僚文化的显著特征。但潮汕地区不产铜,所以这种习俗演变为木鼓和石鼓。潮汕地区的宗祠,往往要安上两面石鼓,为的就是要显示气势。

                       「浪俚」

潮汕的俗语中,有不少能直接反映俚僚人的存在及其影响的词汇。据蔡英豪先生研究,比如潮汕把老家叫做「厝」,田间临时搭建的茅屋叫作「寮」,潮汕地名中多带「埔」字,表示傲慢叫作「兜」,还有潮汕人喜欢在称呼前带一个「老」字,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与俚僚人的生活和习俗有关。

潮汕话中有一个程度副词,也是语气词「浪裂」,据蔡英豪先生的说法,就是「浪俚」的讹音。潮汕的俚人也称为「浪俚」,以区别于兴宁一带的「山俚」。据说,「浪俚」过去因为以近海捕捞为生,经常吃鱼肉,营养充足;程洋岗人也一向以善于精耕细作闻名,真正体现潮汕人种田如绣花的特点,因此农业也多有好收成,「浪俚」的生活与当地居民相比,是比较好的。生活有点余裕,可以把鱼虾晒干,在屋里辟出一个角落作储藏室,这个储藏室叫作「浪俚宅库」,人们提起「浪俚宅库」,都会是一种羡慕之情,慢慢地,「浪俚宅库」被简化了,只剩下「浪俚」,同样被用来表达一种羡慕,赞叹的语气词和程度副词。【转贴自《南方声屏报》2006.392期】(未完待续)

file:///M:/粵語/粤族/粤东主人话俚僚.files/4887a4ce998f57be3d13e.jpg

水布(亦称浴布)

file:///M:/粵語/粤族/粤东主人话俚僚.files/4887a4ce0d0292aea338c&690.jpg

槟榔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26 00:24 , Processed in 0.0621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