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771|回復: 3

[感情人生] 人們為什麼至今懷念八十年代的中國?(轉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3-10 10:4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最近同一名大学教授交谈过,从佢嘅言语中,感觉到佢对八十年代嘅社会嘅一种回味、怀念,我一时间觉得好好奇,就上网搵咗啲有关八十年代中国嘅资料。


有一個笑話說,一個畫匠給主人畫幅寫真像,畫完了有些自鳴得意地說,你拿到街上問問人,看畫得象不象?這被寫真的顧客覺得主意不錯,於是把畫拿到街上,碰到第一人就問:「您覺得哪一處最象我?」得到的答案是頭上戴的方巾最象。遇到第二個人,那顧客又問哪一處最象?這人回答說:衣服最象。等到碰見第三個人,站在一旁的畫匠忍不住跳出來提示說:方巾衣服都有人說過,不用再說了,你只說形體如何?那人猶豫半天說:鬍鬚最象。

06年出版了一本書叫《八十年代訪談錄》,書裏面訪談的物件自然全是八十年代在文學、藝術、學術各個領域中曾經名動一時的風雲人物。不知怎麼的,我總覺得這訪談者的行為是在嚴肅地印證著那笑話的真實。我猜想,那訪談者心裏肯定已經預先勾勒出了一幅八十年代的畫像,很想從這些名人嘴裏印證她想像中的八十年代「形體」的完整性,這從她洋洋灑灑帶有明顯導向的提問中看得出來,就象那畫師帶著那幅畫去大街上發問的動機有些相似。可那些名人好像並不十分配合,眾說紛紜地沒人說出個「形體」來,於是,當我讀完了這本書後,「八十年代」從這些名人嘴裏也就自然變成了「方巾」、「衣服」和「鬍鬚」。

名人們談了不少「方巾」「衣服」和「鬍鬚」,如八十年代相對親密的人際關係、吸取知識的饑渴神態、探索電影的激情與衝動、朦朧詩的圈子、搖滾的反叛。但八十年代沒有形狀也由此變成了必然,道理並不複雜,因為當你描出了再多「方巾」「衣服」和「鬍鬚」的時候,也還會有人注意到鞋子、腰帶甚至是衣服的紋飾,這樣描下去就會沒完沒了。相反,更多的特徵也可能在不斷忽略中流失和遺漏,且不說八十年代的知識圈都有人人自稱英雄的習慣,訪談錄就不知漏掉了多少英雄的畫像,當然會惹出各種不滿和非議,非議的理由即是這些人能代表八十年代嗎?可我又覺得,八十年代的可愛恰也是滿目飄動的「方巾」「衣服」和「鬍鬚」,而不是預先被畫好裝飾在我們頭腦中的一幅惟妙惟肖的完美形象。

「八十年代」總是被一股淡淡的懷舊心緒所籠罩著,懷舊是當代知識人的一個通病,也是現世各種時髦散文的基調,除了上海外攤的燈紅酒綠,就是民國舊文人的倜儻風流,那筆調幾乎一律的濃妝豔抹,招人厭煩卻觀者多多。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八十年代」也不幸加入了這個行列,變成了遺老猶唱後庭花的物件,進入了懷舊消費的時尚行列。只不過加蓋上了一個「反思」的耀眼奪目的大紅印章。我們可以感覺到,訪談者努力想從受訪者描出的「方巾」「衣服」和「鬍鬚」中拼貼出「八十年代」的整體畫像,但這個努力顯然是失敗了。但我慶倖這個失敗,因為我們一旦看不到「八十年代」那些具體的「方巾」「衣服」和「鬍鬚」,那麼它的魅力就會頓然消失,不復存在!

何以如此說呢?「八十年代」的魅力就在於它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不確定的政治走向,不確定的經濟前途,不確定的文化變革,不確定的人生選擇。又有太多的可能:姓社姓資的可能,民主自由的可能,調侃主流思想的可能,甚至是性解放的可能。那味道有點象晚清的亂世,也有那麼點民國兆始時沒皇帝管著的撒歡和散漫。我還記得第一次看人體畫大展,人們遭遇女性裸體時最初的羞澀表情,和猶豫片刻蜂擁貼近觀畫時的那種饑渴感,衝動而又茫然。可這些不確定在九十年代以後全都消失了。當裸體畫進入網路可以隨意流覽時,人們的視覺開始麻木。倘若那畫師拿著「九十年代」的畫像到處問,得到的回答恐怕就不是「方巾」和「鬍鬚」了,而是「象美國」、「象某個西方大師」或者「象麥當娜」,再說的嚴重點,「美國」和「西方」不是「方巾」和「鬍鬚」,而是那畫家所提示的「形體」,我們的生活、思想和行為越來越容易從形體上被描繪出來了,可惜那「形體」往往不是我們自己的,因為有人一指認就說這太象美國啦!那太象西方某個人啦!從貌似高雅的學院到低俗不堪的歡場,一系列的生活節奏都可以從中找到依據、線索和偶像。大家活得是否愉快我不知道,但都活得越發有規有矩恐怕沒人否認。因此,我以為,人們懷念「八十年代」,是懷念只能說出「方巾」「衣服」和「鬍鬚」的那種感覺和時刻。

我還以為,可怕的不在於人們津津樂道於各種「方巾」「衣服」和「鬍鬚」,或猜測描繪不出「八十年代」的準確輪廓,那恰恰可能是一種時不再來的動人狀態,可怕的是那些懷念「八十年代」的人們,或那些在「八十年代」畫像裏曾經扮演過「方巾」「衣服」「鬍鬚」角色供人們指認甚至崇拜的人們,好像也只能活在懷舊的陰影裏。他們或者變成了世俗文化的寵兒,如尼采專家轉行大寫輕飄飄的人生囈語;原本辛辣犀利的憤青式作家轉而對女兒說起了悄悄話;富有詩性雅意的「棋王」變成了影視聽覺盛宴的技術寫手,等等。他們說是給「八十年代」畫像,其實更多談的是九十年代的失落,頹唐的暗戀中滿是英雄遲暮無奈退場的感傷。「八十年代」好像不是為後來的時代提供了養分,而是為後人掘出了一個思想墳墓。這才是最可怕的,它讓我們看不到希望!我們看不出來這些當年扮演「方巾」和「鬍鬚」的英雄們後續的英雄故事,也看不出他們在九十年代以後的表現和「八十年代」有什麼連續繼承的關係。陳丹青在訪談中說過,大意是崔永元做過一個懷念老電影的節目,意思是向老一輩致敬,可是這檔節目和美國的區別在於,人家好萊塢越懷舊越得意,雖說已不及黃金時代,但仍可有資本對過去懷抱敬意。懷舊是為未來打氣,是自信的表現,意思是咱們現在照樣可以牛逼。而崔式懷舊則是以悔恨、抱怨的心理在懷舊,懷舊是為了詛咒今天,我們時時能從訪談中嗅出同樣的味道。


「八十年代」以後沒有延續性,沒有未來!這才是懷念「八十年代」的真實理由,也是「八十年代」風雲人物退出歷史舞臺的開始。我只能說,「八十年代」被納入懷舊的軌道,恰恰昭示的是現世思想的極度貧乏和無奈。
發表於 2010-3-10 12: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80年代的中国很值得怀念!
發表於 2010-3-10 12:41:56 | 顯示全部樓層
作者恐怕真的很難想像那些人們。與其話不穩定性,倒不如講係一種喺開放與傳統之間,人們也沒有如此的功利。而且物質生活亦開始豐富。

嗰時嘅戲劇、電影、電視等真係全部為藝術,唔學似而家,咩都向錢看。嗰時嘅人冇而家啲人咁功利。嗰時中國啱啱開放,剛開始接受香港同台灣嘅文化。
 樓主| 發表於 2010-3-10 19: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作者恐怕真的很難想像那些人們。與其話不穩定性,倒不如講係一種喺開放與傳統之間,人們也沒有如此的功利。 ...
紫凤凰 發表於 2010-3-10 12:41

当时嘅政治、社会氛围系49年之后,直到宜家嚟讲,最宽松、最开明嘅时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18 23:09 , Processed in 0.0620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