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5161|回復: 2

[其它] 開元三大士之首 —— 善無畏祖師略傳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1-26 16:38: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捨棄王位 出家求道

善無畏祖師(梵名 Subhakara-Simha,直譯為淨師子,意譯為善無畏),乃唐密開山祖師、開元三大士之首。他生於印度烏荼國,為釋迦如來季父甘露飯王的後代。他的先人來自中印度,因國難而出奔到烏荼國,當了烏荼王。

善無畏生有神姿、宿齎德藝,父王對他十分賞識,經常給他歷練的機會。他10歲就統領軍隊,13歲就繼王位,施行仁政,深得軍民愛戴。後來,他的兄弟為爭王位,起兵作亂。善無畏率軍親討,取得勝利。按照軍法,爭位的兄弟應判死罪,可是,善無畏不忍天倫兄弟遭誅,特「忍而曲赦」。

經過這次內亂,善無畏厭惡了爭權奪利的王室,決意讓位出家。他向母后表明心跡,又向群臣宣明決意,願讓位給兄長。母后哀而許之,秘密賜給他傳國寶珠,然後他便出宮而去。

出宮後,善無畏向南來到海濱,進入殊勝招提寺修習佛法,得入法華三昧。繼後,他發願聚沙建塔一萬座供佛。建塔期間,他被黑蛇咬傷了手指,但不退其願,終於建成了一萬座沙塔。

之後,他隨商船遊歷印度各國。他在船上密修禪誦,口放白光,因而無風三日,舟行萬里。一日,商船遇海盜,眾人驚惶失措,善無畏乃安慰眾人,默誦真言,感得七俱胝准提尊,全現身相,於是,這幫海盜被突然出現的另一夥賊寇打退了。後來的這夥賊寇向善無畏懺罪歸誠,併當起了嚮導,指引商船越過窮荒、又逾毒水,到達中印度。

善無畏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國,參見了國王和王妃。這位王妃竟是善無畏的姐姐。姐姐得知善無畏捨棄王位的緣由後,稱嘆不已。

善無畏這時己是風度翩翩,氣魄豪爽,聰明睿智,超拔群英,五乘貫通,三學深究,總持禪觀,妙達其源,藝術技能,無不精湛,就這樣仍不滿足,依然孜孜追求最高境界。


二、那蘭陀寺 投師鞠多

善無畏辭別摩揭陀國王與王妃,懷著敬仰之情,來到了那蘭陀(Nalanda)寺。他將母后賜的傳國寶珠,飾在那蘭陀寺大佛像的額上,佛像分外光彩奪目。這顯示出善無畏投身那蘭陀寺的決心。

時那蘭陀寺,乃像法之泉源,眾聖之都會。有聖僧達磨鞠多,掌定門之秘鑰,佩如來之密印,貌似四十歲,實已八百歲,昔日玄奘到那蘭陀寺時便見過他。善無畏乃頂禮其足,奉為本師。

一日,善無畏見師父缽中的食物,不是印度本土的,就讓旁邊一個大唐國僧人來看。這僧人一看,缽中正是大唐國的食物,而且飯菜新鮮,那油餅還溫溫的,粟飯仍熱熱的,不禁驚愕道:「大唐國離這裏十萬多裏,這缽中食物是早上做好的,而中午就到這裏來了,太神速了!」眾人聽聞,都震驚不己,惟有善無畏默然。達磨鞠多秘密對善無畏說:「大唐國的白馬寺,重閣新近竣工,我剛到白馬寺受供回來。大家都喫驚了,衹有你不動聲色,你真的可以學習大法了。」

隨後,達磨鞠多授予善無畏總持瑜伽三密教。傳法之時,龍神圍繞,森在目前;無量印契,一時頓受;即日灌頂,為天人師,稱曰三藏。得三藏稱號後,善無畏又勤奮修學,前後五年,通達了密教的全部奧義。

之後,無畏三藏周行大荒,遍禮聖跡,不懼艱險。又入雞足山為迦葉剃頭,受觀音摩頂。嘗結夏於靈鷲山,有猛獸為其前導;又曾深入山洞,洞中忽然光明如晝、現釋迦像,左右侍者栩栩如生。

(* 迦葉尊者於雞足山入定,等待彌勒菩薩降臨成佛。)
(* 結夏:指夏季三個月中,僧徒不外出,只專注於禪修。)

一次, 中印度大旱,請無畏三藏求雨。善無畏作法不久,眾人便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淨瓶注水於地,頓時歡欣鼓舞,得未曾有。

善無畏又鍛金為貝葉,寫《大般若經》;鎔銀起塔,等佛身量。在積功累德的道路上,他勇往直前。

善無畏的母親因其離去日久,以為他已不在人世,而日夜哭泣,雙眼失明。三藏去信問候,其母雙眼立即復明,朗然如故。

當時的五印度,教派林立,九十六宗各執己見。善無畏游學講道,對於各宗各派的人,都能順著他們所執著的見解去開導他們,為他們破滯析疑,使他們解開邪縛、進入空門,捨棄迷津、踏上覺路。無畏三藏就如大法雲,令眾生大小皆得潤澤;又像清澈的泉水,可以盛入各種形狀的容器中。就這樣,他廣度眾生,傳授密法,教人以念制狂,即身觀佛。

善無畏年近80時,己是五印度大名鼎鼎的密教上師。一日,師父達磨鞠多對他說:「善男子,你與震旦有緣,弘揚大教,今可行矣。」無畏三藏乃接足頂禮,辭別恩師,踏上前往大唐的路途。


三、不畏艱險 堅持東渡

無畏三藏行至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時,天色已晚,前有一河,卻無橋梁舟楫,於是他乾脆就飛了過去。

一日,善無畏受請於長者家,有羅漢從空而降,說:「我乃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薩。」乃讓席推尊。善無畏贈之以名衣,羅漢昇空而去。

至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善無畏遇到一隻白鼠,圍著他轉圈,還每天獻給他金錢。

到了突厥國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善無畏應突厥王之邀,宣講密教經典《大日經》,又應王妃之請布壇講法。

離開碎葉城後,善無畏折東而行,半途遭遇賊寇,他被連砍三劍,但絲毫無傷,揮劍者唯聞銅聲而已。

行至雪山大池,善無畏感到有些不適。這時達磨鞠多從天而降,對他說:「菩薩身同世間,不捨生死。你久已離相,怎會有病?」說罷沖天而去。善無畏頓覺身心如得洗滌,不藥而愈。

路經吐蕃(今西藏),與商旅同行,遇胡人合圍搶貨,無畏三藏密運心印,劫匪乃悔悟請罪。

行至大唐西境,夜晚有神人對善無畏說:「再向東就不是弟子我的轄界了。守護神州的是文殊師利菩薩。」說罷頂禮善無畏雙足,然後消失不見。

途經西州時,善無畏以駱駝負經卷過河,被龍王請入龍宮三日,無畏三藏就在龍宮中宣揚法化,開悟甚眾。到他牽駱駝上岸時,衣服經卷都無沾濕。

善無畏路過北印度境時,他東行的消息己被僧侶和商人傳到了長安,唐睿宗對善無畏不惜年邁東行傳法的行為,十分感動,就派僧人若那和將軍史獻,帶著禮物出玉門關侯迎。

開元初,唐玄宗夢見一僧,姿狀異乎常人,醒來記憶猶新,便拿起畫筆在宮牆上畫了下來,這個形象烙印在不少人的記憶中。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善無畏攜帶梵卷,到達長安,唐玄宗親自接見。一見面,發現善無畏與夢中所見高僧一模一樣,玄宗極為歡欣,立即禮善無畏為國師,並大設梵筵為善無畏接風洗塵。然後,玄宗又特設內道場,尊善無畏為教主,玄宗之子寧王、薛王等皆跪席捧器,從其灌頂受法,一時轟動朝野。毘盧大教,巍巍法門,由此興盛。

玄宗有意試探善無畏的法力,便請了一位有名的術士來與善無畏比試神通。這位術士握鬼神之契,參變化之功,十分厲害。但他面對善無畏時,善無畏衹是恬然不動,他便完全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只好落敗。滿座人皆嘆其神奇,對善無畏大為敬仰。


四、弘傳密教 受命譯經

善無畏到長安後,唐玄宗讓他住在興福寺,不久,又遷入西明寺,三番兩次慰勞問候,並賜予物品,異常豐厚。

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玄宗詔善無畏於西明寺菩提院譯經,善無畏奏請讓名僧參與翻譯。朝廷批准後,他先譯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沙門悉達譯語,無著筆受綴文),呈上玄宗。玄宗深加賞嘆,又下詔將善無畏所帶梵文經卷全部送到內府保存。這《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就是從《金剛頂經》梵本中摘取出來的。

早在善無畏來大唐以前,有僧人無行西遊天竺,求得很多梵文經典,歸國時,剛到北印度,就不幸去世了。所有經卷,由同行者帶回長安,存放在華嚴寺中。善無畏偕同一行禪師,到華嚴寺檢閱這些經卷,挑選了數本,尤其檢到《總持妙門》一典,是過去沒有翻譯的。

開元十二年,善無畏隨駕入東京洛陽,奉詔於福先寺譯《大日經》。此經梵本有十萬頌,善無畏撮摘其要,譯出《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沙門寶月譯語,一行筆受綴文),譯得上符佛意,下契根緣,此即唐密根本經典是也。又譯出《蘇婆呼童子經》三卷、《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三卷等,並作《大日經》諸咒梵漢對譯,悉曇之學由此而興。

善無畏祖師性愛恬簡、靜慮怡神,時常開授禪觀,獎勸初學。見其儀形者,如蓮華敷於眼界;稟其言說者,如甘露潤於心田。經常有人因其教導而超然自悟、境界提陞。

善無畏又是一位能工巧匠。在印度時他曾聚沙為塔,鎔銀起塔,到大唐後,又鑄銅為塔,手成模範,妙出人天。一次,他在寺院裏開爐準備鑄造,僧人們覺得庭院狹隘,擔心扇起風來,釀成火災,善無畏笑著說:「大家不必驚怕,我知道不要緊呵!」鑄煉那一天,果然大雪紛飛,靈塔鑄好出爐時,雪花滿地,美景如畫,眾僧皆稱嘆不已。

一次,適逢暑天亢旱,玄宗派高力士,請無畏三藏祈雨。善無畏說:「這旱情是共業,若強行召龍降雨,雨必暴,損失與旱災相同。」但皇帝堅決要求雨,沒辦法,善無畏只好答應。官員告知他,請雨的器具,幡幢、螺鈸等,都備齊了。善無畏笑道:「這些東西沒用,快撤掉吧!」

隨後,善無畏裝了一缽水,以小刀攪動,口誦梵咒,須臾,有物如龍,其大如指,赤色矯首,瞰水面,復潛於缽底。善無畏且攪且咒,頃刻,一道白氣由缽中昇起,逕上數尺,然後稍稍一引,白氣便飄然而去。善無畏對高力士說:「快去報告,雨就要來了。」

高力士急忙騎馬趕迴皇宮,途中回頭一看,只見那白氣急速旋轉著,自講堂向西而去,如一匹白綢翻空而上。繼而,陰霾滿天,大風驟起,電閃雷鳴。高力士剛到天津橋,狂風暴雨便突然來臨,街上許多大樹都被連根拔起。高力士入宮奏明皇上時,已經全身濕透了。事後,皇帝稽首迎請善無畏祖師,再三致謝。由此可見無畏三藏之功深德隆矣。

一次,邙山有大蛇出來傷人。善無畏找到這條大蛇,對它說:「你想禍害洛陽城嗎?」說罷,以梵語咒數百聲,不久蛇就死了。傳說這蛇就是安祿山侵犯洛陽的預兆。

善無畏還精擅繪畫,他畫的曼荼羅,精妙異常,長期在宮中流傳。

開元七年,另兩位大名鼎鼎的密教祖師 —— 金剛智三藏與不空三藏,亦來到大唐。因這三人同開大唐密教,又同在玄宗開元年間,故史稱「開元三大士」。善無畏和一行所傳為胎藏界密法,金剛智和不空所傳為金剛界密法。善無畏與金剛智相遇後,二人互為阿闍黎,互相灌頂傳法,於是二人皆得金胎兩部大瑜伽教。金胎不二、金胎合一,即無上密教之最高奧義也。

善無畏三藏,係中國首位系統翻譯密教經典者,共翻譯28部53卷。為弘揚密教,闡釋教理,傳授儀軌,他在東、西二京設置道場、開壇授法。其傳承者有大興善寺沙門一行,入室弟子有寶畏、明畏,俗弟子有著名文學家李華,還有從學者寶思、智嚴、溫古、義林、喜無畏,以及新羅(今朝鮮)僧人玄超、不可思議,日本僧人道慈等。一行整理善無畏的講授口訣成《大日經疏》20卷,為解釋《大日經》之根本論典。


五、示滅非滅 密惠眾生

開元二十年(公732年),善無畏上奏玄宗,請求回國,玄宗優詔不許。開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祖師右脅累足而臥,示寂於洛陽大聖善寺禪室,時齡99歲,僧臘80。玄宗親自參加追悼大會,追封其為鴻臚卿,派鴻臚丞李峴、威儀僧定賓律師作監護,於開元二十八年十月三日,將其葬於洛陽龍門西山廣化寺內庭。出殯之時,悲泣傾城,山河變色,法界淒涼。弟子李華為其刻碑立於寺內,二弟子寶畏、明畏為其撰刻偈頌,亦樹於院內。

善無畏三藏早已得金剛之身,故其示寂後,全身不壞。之後歷朝歷代,凡遇旱澇災害,人們向他祈請,都十分靈驗。洛陽信士,常將其法體請出龕室,香湯沐浴,作為供養;洛陽城的富豪,也爭相布施,贊助浴事。皇室做禳災、祈禱時,也會派許多使臣,去作供養、布施,那些人的求願也會得到滿足。

善無畏祖師示寂之前,已是出沒無常、人所難測;此番示寂,乃入於法界,生死一如,是滅非滅,故有種種征驗,靈感非常,不可思議也。贊曰:

釋宮尊種,龍扶出池。捨位成道,為人天師。
度微塵眾,行甘露慈。風清熱惱,月破昏疑。
法本不生,我今無得。隨方演教,聿來中國。
帝後承迎,天花滿裓。歡喜園中,唯聞瞻卜。
百千萬億,調伏其心。灌頂自昔,聲聞現今。
山王高妙,海月圓深,示滅非滅,空悲鶴林。
伊水西山,冥冥石室,金棺已閉,式瞻元日。
雙寶紹明,教尊言密。歸我法者,因權悟實。


以上事跡據:
《大唐東都大聖善寺故中天竺國善無畏三藏和尚碑銘並序》(大正藏 2055)
《宋高僧傳》(大正藏 2061)
《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大正藏 2081)等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6 16:39: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開元三大士之一 —— 金剛智祖師略傳


金剛智三藏,梵名 Vajra-bodhi,乃唐密開山祖師,與善無畏、不空併稱為開元三大士。金剛智由海路,善無畏由陸路,分別攜帶了金剛界和胎藏界兩部大法來到中國,奠定了漢傳密教的基礎。

金剛智生於南印度摩賴耶國,其國境近觀音宮殿補陀落伽山。其父是婆羅門,精通《五明論》,是建支王之師。

金剛智幾歲時,就能日誦萬言、過目不忘。10歲時,他開悟佛理,對外道理論不再感興趣,即於那蘭陀寺出家,依止寂靜智大師學《聲明論》。15歲時,他到西印度,用四年時間學習法稱論師的著作,後回那蘭陀寺。20歲時受具足戒,用六年時間學大小乘律,接著又學習南宗《般若燈論》、《百論》、《十二門論》等。28歲時,他到迦毗羅衛城,跟勝賢論師學《瑜珈師地論》、《唯識論》、《辯中邊論》,歷時三年。

金剛智31歲時,到南印度,見到了龍樹菩薩的弟子龍智大師。龍智大師當時已七百多歲,但貌若少壯。金剛智承事供養龍智大師七年,受學《金剛頂瑜伽經》、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諸大乘經典、五明論,並受五部灌頂。經過精進修持,他通達諸佛秘要之藏,證得甚深境界。每到喫飯時刻,他的飯菜會從天而降,金剛薩埵,常現身其前。之後,他辭別師父龍智,回到中印度,去禮拜如來八相靈塔。

後來,南印度三年亢旱,國王請來金剛智大師,在王宮中建灌頂道場求雨。金剛智求雨成功,國王與臣民都很歡喜,即建寺安置大師,金剛智便在那裏住了三年。

該國南方近海處,有一觀自在菩薩寺,門側有棵尼拘陀樹,早已枯萎。金剛智在那裏斷食七日修法,樹即回復生機,變得枝葉茂盛。隨即,觀自在菩薩現身對金剛智說:「你所學已經成就,可以去師子國瞻禮佛牙,登楞伽山禮拜佛跡,回來後,可往東土大唐禮謁文殊師利菩薩。大唐國與你有緣,你最好去那裏傳教,濟度群生。」 金剛智聽後,不勝欣慰。當時寺內僧眾也聽見了菩薩說話,便議論道:「看來是菩薩降臨使尼拘陀樹恢復了生機,等菩薩一走,樹又要枯萎了!」 以此為征侯,等了二十一天,果然樹又枯萎。於是金剛智立即回去辭別國王,帶著弟子道俗八人,向師子國出發了。

金剛智一行人來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的楞伽城,國王和臣民大眾以各種香花來歡迎他們。接著,金剛智到無畏王寺頂禮佛牙,以諸香花精誠供養,感得佛牙放光,在空中形成了一個大光罩,大家都看到了這一瑞祥之景。於是金剛智又在該寺住了半年,繼續供養。

隨後,金剛智等人向東南方的楞伽山進發。途中,他們參拜了佛眼塔,金剛智在那裏修法一日一夜,眾人的求願都得到了滿足。接著經過七寶山城,到了嚕呵那國的寶山。該國的國王原先信奉小乘,聽說金剛智大師來到,立即出城遠迎。國王把金剛智接入王宮,廣陳供養,歷時一個多月,期間金剛智為國王說法,使國王悟入大乘。國王十分歡喜,又供奉許多珍寶給金剛智。金剛智不肯接受,說:「我來這裏是為了頂禮佛跡,不是為了珍寶。衹要給我指一下路就行了。」 國王立即派人員車馬,把大師送到山下。

這座山裏,有許多猛獸、毒龍、野人、羅剎,而且常年有黑風、苦霧,守護著山上的珍寶,不是瞻禮聖跡的人,根本上不了山。金剛智在山下焚香、頂禮、發弘誓願,並求見當初佛在世說法時,此山之山神。發願完畢後,果然天開霧散、猛獸潛藏。金剛智即與弟子入山。

他們渡水攀藤,經歷種種艱險,來到山中腰。那裏近次北面,有一泉水流出,水裏全是紅寶石、藍寶石、金、銀等各種寶物,又有許多寶性草、曼陀羅花、優缽羅花等。一路行來,凡遇龕崛,皆是先靈修道之處;而所見香花草木,更是不可稱計。他們不停行走、攀爬,經七日,才到達山頂。眾人在山頂尋找靈跡,發現一塊圓石,高四五尺,直徑約二丈,石上隱約有佛的右足印,但有點缺損。金剛智懷疑這不是佛跡,但又找不到其它佛跡了,不禁仰天號泣、憶念如來。這時,只見空中出現五色彩雲和圓光,光中清晰顯現出佛像;又聽到有聲音說:「這真的是佛跡。將來眾生業重,為了利益他們,才特地留下這個印跡的。」金剛智聞言十分歡喜,即用香花供養,並在那裏入定一日,出定後又繞石七日。那塊石上除佛跡之外,還有幾個石盞,金剛智就用它們作燈,點亮了來供養。這時,來了一個野人,拿了甘蔗、椰子、蕉、薯藥等來給金剛智。眾弟子嚇得四散奔逃,金剛智說:「他是來供養的,不會傷害你們。」即接受了野人的物品,幫他歸依三寶,並授戒。野人用小石頭鑿佛跡,取鑿下的碎石來喫。金剛智問他為何這樣做,野人說用來治心痛。原來佛跡是這樣逐漸缺損的。山頂上風很大,不宜久留。從山頂俯瞰四方,見山下五六十里外有眾山圍繞,仿如城牆,怪不得此山被國人稱為楞伽城山了。眾山外圍的西北方,連著師子國界,其餘方向就都是大海了。

隨後,眾人下山,原路返回,途中所有靈跡,都再參拜了一遍。等他們回到南印度,來回共花了一年。金剛智向國王完整陳述了前事,國王又把他留在宮中供養了一個月。

一日,金剛智對國王說:「貧僧先前至誠發願,要到大唐國去拜見文殊師利菩薩,並傳授佛法,所以,我今天要向大王告辭了。」國王說:「大唐國極其遙遠,大海又難渡,不可能到達的。你留在這裏教化,也能獲得足夠功德嘛!」國王再三挽留,但金剛智矢志不移。國王只好說:「若你一定要去,讓我派人送你,再幫你備些物品吧!」國王即命令將軍米准那,奉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梵夾、七寶繩床、七寶金釧、寶鈿耳璫、雜物、衣甲、彩紲、瀋水、龍腦、香藥等,然後對金剛智說:「祝願大師能到達大唐國。」啟程那天,國王和臣民大眾,拿著香花、奏著音樂,把金剛智送到海濱。金剛智向東遙禮文殊菩薩,向西禮觀音菩薩,然後便向徒眾告別,登船入海。

啟航後,遇到順風,一日一夜就到了師子國的勃支利津口。那裏剛巧有三十五隻波斯商船,在做珍寶貿易。眾商人見到金剛智大師,都願意跟隨他。師子國的國王室哩室囉聽說金剛智大師又來了,便又迎請大師入宮,供養了一個月。之後,大師決定繼續行程,國王苦苦挽留也留不住他。大師再次去禮拜了佛牙,然後便繼續上路。國王和大眾拿著香花、奏著音樂,把金剛智大師送到海岸。出發那天,眾商人亦隨大師一同渡海。經一個月,大師來到佛逝國(今印尼蘇門答臘),其國王帶著金傘蓋、金床等來迎接。之後,遇上惡風,只得停留五個月,風定之後才繼續進發。之後又途經各國,遇見許多奇異風物等,略過不表。

一日,眾船正在航行,突然海上刮起惡風,一團團雲氣逼來,接著就見到毒龍、鯨鯢等海獸交頭出沒。眾船皆被波浪沖走,不知去向,唯有金剛智的船,因為他在船上持大隨求陀羅尼,而幸免於難。

之後,大師繼續前行,航海十萬餘裏,耗時約三年,經過二十多個國家,歷種種艱辛,才到達大唐邊境。

開元七年(公元719年),金剛智攜弟子不空到達廣州,節度使派二三千人,乘數百船隻,帶著香花、奏著音樂,出海遠迎。唐玄宗下詔將大師迎入慈恩寺,不久又遷到薦福寺。凡金剛智三藏住過的寺廟,必建大曼拏羅灌頂道場,廣度四眾。當時有名的大智、大慧二禪師,也和不空一起,做了金剛智的弟子。

開元八年,金剛智來到東都洛陽,面見玄宗,奏明前事及來意。皇帝即安排大師住下,給予各種供養。隨後,當地僧眾紛紛向大師請法,王公貴族亦登門問道。

當年,自正月到五月一直不下雨,乾旱嚴重。民眾向山神、河神、城隍等禱告求雨,都沒成功。於是玄宗下詔讓金剛智結壇祈雨。金剛智三藏按照不空鉤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壇深四肘;又親自繪製七俱胝菩薩像,並定下開光日期,說到時很快就會有雨。皇帝便派一行禪師跟隨金剛智守候觀察。到了第七天,依然暑熱蒸人,無絲毫雲翳,然而修法至午後,開了七俱胝菩薩像眉眼之光,即時西北風狂作,飛瓦拔樹;天上瞬間烏雲密佈,接著雲層崩裂,大雨傾盤而下。遠近諸人見此情景,無不驚駭。在金剛智結壇的地方,屋頂穿了個大洞,洪流傾注道場。洛陽城的人們紛紛傳言:「金剛智擒獲一條龍,龍撞穿屋頂飛上天去了!」隨後,去結壇處參觀拜謁的信眾絡繹不絕,日日成千上萬人。這就是密教壇城之法的大神驗。

玄宗的第二十五公主甚得寵愛,但她久病不愈,已從皇宮搬到咸宜外館居住。當時,公主閉目不語快一個月了,玄宗估計公主不久於人世,便請金剛智三藏為公主傳授戒法(臨終作法之一)。金剛智祖師來到公主居所,選了兩個七歲童女,用白絹包住她們面目,讓她們躺在地上,然後讓牛僊童寫了一紙敕令,於別處焚燒。金剛智三藏以密咒加持,兩童女便自然能背誦,一字不差。然後金剛智入三摩地,以不可思議之力,使二童女持勅令到地府求見閰王。一頓飯功夫,閰王就派公主已經過世的保姆劉氏護送公主靈魂,與二童女一起返回陽間。隨著兩童女醒來,公主亦奇跡般從病榻上坐起、睜眼說話,恢復如常。玄宗聞奏驚喜異常,連侍衛都沒帶就騎馬趕往咸宜外館。見面後,公主對玄宗說:「冥數難改,閰王衹是讓我回來再見父皇一面而已。」公主清醒後約半日便溘然長逝。自此以後,玄宗更加敬重金剛智三藏了。

當時有個武貴妃異常得寵,其人非常喜歡珍寶古玩。金剛智勸她趕快造金剛壽命菩薩像,又勸河東郡王於毗盧遮那塔中繪製佛像。金剛智告訴門人:「這兩人壽命沒剩多少了。」數月後,此言果然應驗。金剛智祖師的這類先知先覺的事例有很多。

金剛智祖師通曉一切道理,凡事無不應驗,無論他人請教經律論、密咒還是其它知識,皆能解答得清楚明白。對於登門拜訪的人,金剛智衹要見面一次,就永不忘記。他無論說話、沈默、行動、靜止時,都凝然而不散亂;遇到各種可喜之事、可怒之事、逆境、順境,皆不為所動。來拜謁的人們都覺得大師高深莫測,而心悅誠服。

自開元七年初到廣州以來,金剛智祖師一直廣傳密教。其所建曼拏羅皆嚴格依法製成,都十分靈驗。著名的唐代天文學家一行禪師崇尚金剛智祖師所宣講的真言密教,多次向祖師請教咨詢,而金剛智則毫不保留一一教授。一行禪師自從入壇受灌頂,得大瑜伽教之後,深知此教大利於天下蒼生,故請求金剛智三藏翻譯經典,以便流通。

開元十一年,金剛智奉勅於長安資聖寺譯出《瑜伽念誦法》二卷和《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捨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開元十八年,金剛智三藏又於大薦福寺譯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刪綴成文)。後來,看到舊的大隨求譯本中有缺漏章句,就添加補足。從開元十一年至開元十八年,他共譯出四部七卷。開元十九年,金剛智又譯出《金剛頂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一卷、《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一卷,共四部四卷。至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又譯出密教經典、儀軌等二十一部二十四卷。

金剛智三藏所譯的咒語、印契,皆非常靈驗,密教因而大為流行。長安、洛陽兩京的僧眾修學密法,大獲法益者很多。他們代代相傳,密教就這樣傳承下來。

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七月二十六日,玄宗下詔,允許金剛智回印度。金剛智行至洛陽廣福寺,便停留寺中。有一天,他對門人說:「白月圓時,我將去矣!」隨後,金剛智在廣福寺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圈,然後回到住所,焚香發願,頂戴梵夾和新譯教法,又付囑弟子。到八月十五日,大師寂然而化,世壽71歲,僧臘51。皇帝聞訊,深感悲惜。

同年十二月七日,大師被葬於洛陽龍門南伊川之右崗,並建塔旌表。皇帝下詔,追封金剛智為國師,贈「大弘教三藏」。灌頂弟子、中書侍郎杜鴻漸,特譔寫碑文記述其功德。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又於龍門奉先寺西崗建塔紀念。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應不空奏請,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大歷三年(公元768年),代宗皇帝又應不空之奏請,親自書寫了塔額。

金剛智和善無畏是同時代人,都是來自天竺的僧人,也都曾在那蘭陀寺求教學法。但那蘭陀寺是萬人大寺,加上二人在寺中學法時間先後有別,因此二人在到中國前,可能未見過面。東行傳教,善無畏先走北面陸路,金剛智後走南面航道北上,四年後,二人在大唐國都相見,真可謂天相吉人,志同道合,殊途同歸。二人所學,雖都是天竺密教,而各有特色。在大唐,二人同受皇帝推崇、僧俗共仰;弘教時,二人又是珠聯璧合,交相輝映,致使華夏神州,大教流行,蔚然成風。二人都成了中國密教(唐密)的創始人。善無畏被尊為創祖,金剛智則被尊為始祖。正是:

至道幽深玄宗湛邃,百靈間出大聖時游。
化滿三千位超十地,真言遂闡像設斯行。


以上事跡據: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大正藏 2157)
《宋高僧傳》(大正藏 2061)
《神僧傳》(大正藏 2064)
《佛祖歷代通載》(大正藏 2036)
《釋氏稽古略》(大正藏 2037)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9-12-13 20:49: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開元三大士之一 —— 不空金剛祖師略傳


不空金剛祖師,梵名 Amogha-vajra,略稱不空,法名智藏,乃唐密開山祖師、開元三大士之一。

不空祖師生於北印度婆羅門族,幼年失父,由舅父撫養,並隨母姓。他母親未懷孕時,有相士對她說:「你將會生一個菩薩。」 說完就不見了。不空之母大感奇異,遂沐浴更衣、禁語持念,以待聖子。如是未滿三日,一次她坐著時,不知不覺進入假睡的狀態,夢見佛微笑著,雙眼流出兩道光,灌入了她的頭頂。她猛然驚醒,全身流汗,併發覺自己懷孕了。懷孕後,她夜晚在房裏,不用燈燭,房間也亮如白晝。十二個月後,於大唐神龍元年(西元705年),她產下一子,正是不空金剛祖師。

不空祖師生而能言,風姿神采超凡脫俗,對六波羅密、四無量心等佛理,好像生來就知道,不用別人教。他幼年就隨舅父到過中國,十歲就遊歷武威、太原。開元六年(西元 718年),不空在闍婆國(今印尼爪哇)見到金剛智三藏大師,即拜其為師,並留在大師身邊侍奉。

金剛智大師先教他梵本《悉曇章》和婆羅門語論,作為啟導。不空很快就能背誦,沒幾天就徹悟其中含義了,金剛智大感訝異。隨後,金剛智大師授予他菩提心戒,將他引入金剛界大曼茶羅,以擲花驗之,結果得知不空以後能大興教法。之後,不空隨師父東渡大唐。

開元八年,不空與師父來到大唐東都洛陽。開元十二年,不空剛20歲時,在洛陽廣福寺的一切有部石戒壇受了具足戒。

不空善解一切有部律,懂多國語言文字,師父金剛智譯經時,經常讓他譯語、對照中譯文與梵文、斟酌文義。金剛智大師在唐期間,經常往返兩京、譯經弘法,不空亦一直隨同,不離左右,是師父的得力助手。

不空的頴悟,出類拔萃。別人學《聲明論》要十二年,他只需半年;別人背誦文殊、普賢行願,要一年功夫,他只需兩晚。因此,不空很快就熟習了大量經論。

後來,不空求師父傳授瑜伽五部三密大法,求了三年,都未能如願。於是,為了學法,不空決定回印度去。不空辭別金剛智後,當天晚上,金剛智夢見京城所有寺院的佛菩薩像都向東走。金剛智這才知道不空是真法器,於是立即叫不空回來。不空聞訊回至,金剛智大喜,對他說:「我的法藏,要全部傳授給你!」 隨後,一日清晨,金剛智授予不空五部灌頂,以及護摩、阿闍梨教、毗盧遮那經、蘇悉地軌則、諸佛頂部、眾真言行等,皆一一傳授、毫無保留。不空盡得其妙。

此後,不空亦一直與師父一起譯經弘教。

有一次,由於長期乾旱,玄宗想祈雨,不空說,過了某日才能求雨,否則,求來的一定是暴雨。玄宗不聽,硬要金剛智設壇求雨,果然導致風雨不止,街巷竟成河流,更有不少樹木被拔起或折斷,倒在城中。玄宗讓不空想辦法,不空就在寺院裏捏了五六個泥人,讓它們在水中漂流,並以梵言咒之,不久,就雲開霧散、雨過天晴了。

開元二十九年(西元741年),玄宗下詔,准許金剛智及其弟子回印度。金剛智與不空從西京出發,到東都洛陽時,金剛智預知時至,向不空囑咐後事,隨後便於八月十五日示寂了。不空悲痛萬分,如犢失母,遂為師父料理葬事、起塔供奉。

之後,不空奉師遺命,前往五印度和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繼續求法。同時,大唐讓不空以大唐特使名義,持國書前往這些國家。不空受雙重之命,便離開洛陽到了廣州。

不空到廣州後,采訪使劉巨鱗再三懇求灌頂。不空應允,即於法性寺(今廣州光孝寺)建立道場,為劉公灌頂,並面向四眾廣傳教法,度人無數。

(* 四眾:佛教出家在家男女弟子共為四眾。)

不空出海之前,先入曼荼羅,對本尊像,以金剛三密加持,念誦經行。未逾十日,文殊師利菩薩現身。這正是大願不孤,雖然金剛智大師已經示寂,不空似乎成了唯一的密教弘法大師,但其實他一直與佛菩薩同行,從不孤單。

親見文殊菩薩後,不空心願已遂,便與弟子含光等僧俗共21人,登船出航。其時,采訪使帶著許多官員和平民百姓來送行。他們在海邊鋪滿了鮮花,又送了幾百里遠。

不空船行至訶陵國(今印尼爪哇)界,遇上大黑風。眾商人大驚,紛紛使出自己本國的術法,但皆無效果。眾人於是稽首膜拜不空大師,求大師救護。不空大師道:「我有辦法,你們不用怕。」 只見他右手執五智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經,作法加持,並誦大隨求咒。剛剛誦完一遍,即時風偃海澄。

又有一次,他們在海上遭遇疾風,又有大鯨出海,噴出的水柱像山那麼高,其狀況凶險更勝於前。眾商人都以為這次死定了。不空大師慈愍眾人,便像先前那樣作法,並令一名弟子誦《娑竭羅龍王經》。很快,各種凶像皆消失無蹤。

不空到達師子國後,國王派使臣去迎接。不空將入城時,步兵、騎兵、羽衛軍等都在大路兩旁列隊歡迎。國王見到不空大師,大為歡喜,即頂禮其足,並請大師入住王宮,接受供養。不空在宮中住了七日,期間,國王每日以黃金勺子盛香水,親自為不空大師洗浴。接著,大師又見了太子、后妃、輔佐大臣等人,接受他們的供養。

繼後,不空見到密教大師普賢阿闍梨,奉上金寶錦繡,請求傳授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以及建壇之法。不空又讓弟子含光等人,同受五部灌頂。得法後,不空更廣求密藏,學無常師,得諸經論五百餘部,其中對本三昧耶、諸尊密印、儀形色像、壇法標幟、文義性相等,皆有詳盡解釋。不空又在佛牙寺修習秘密總持、三密護身、五部契印、曼荼羅法、三十七尊、瑜伽、護摩等,直至全部精通。經過勤奮修持,不空證得種種神通,法力更勝從前。

一日,國王讓一群大象表演,以娛樂臣民。不料大象發了狂,在大街上橫沖直撞,嚇得人們都逃到高處遠遠觀望。這時,不空大師當街站立,密誦佛眼真言,並結大印,住於慈定。十幾頭狂象沖到他面前,就好像絆了跤,紛紛跌倒了。舉國之人見狀,皆大感驚奇。

後來,不空大師又遊歷五印度,繼續求法,期間事跡繁多,在此略過。

不空從印度返回大唐,途經師子國時,國王尸羅迷伽派出特使,帶著大量禮物,隨不空一起前赴大唐。

天寶五年(西元746年),不空一行回到了長安,遂進上師子國王的呈表,以及金瓔珞、般若梵甲等各種寶物。不空奉旨暫住鴻臚寺,隨後被請入皇宮內,建立曼荼羅,給玄宗皇帝授五部灌頂。

隨後,不空三藏開始譯經,並設壇灌頂傳法。官員和平民都紛紛登門問道。後來,不空又移居淨影寺。

那年夏天非常炎熱,乾旱嚴重,皇帝請不空大師入宮祈雨,並規定時限、規定雨不得暴。不空大師乃建立大孔雀明王壇,依之修法,未滿三日,即有溫和潤澤之雨降下。皇帝大悅,便拿著寶箱,賜大師紫袈裟,並親手為大師披上,另又賜絹二百匹。

有一次,不空大師祈雨時,眾人去參觀,只見大師手持一木製神像,口中誦咒,然後將神像拋出,神像便自動立在一張鋪著錦繡的椅子上。圍觀的眾人從四面八方不同角度去看那神像,都能看見神像的眼珠、嘴巴在動,好像活的一樣,眾人皆驚奇不已。神像的眼珠、嘴巴一動,雨就下起來了。

後來又有一天,城裏突然刮起大風,皇帝請不空去止風,不空大師請來一個銀瓶,作加持法,很快風就止了。誰知池裏的鵝碰了瓶子一下,把瓶撞翻了,於是大風又作,急暴如前。皇帝讓不空再止風,不空再次出手,立刻就把風平息了。於是皇帝對不空大師更為尊敬,並賜大師「智藏」這個稱號。

天寶八年(西元749年),玄宗下詔,允許不空回本國。不空帶著五匹馬,到達南海郡時,皇帝詔書又到,讓他留下別走。期間,不空繼續譯經,日夜精勤卷不釋手。

有段時間,北邙山裏出現一條巨蛇,蛇頭像山丘那麼大,蛇身長百餘丈。它經常在夜晚出來吸取露氣,不少樵夫都見過它。一日,此蛇找到不空大師,對大師說:「弟子受到報應,得此醜惡之身,請問和尚,如何救度?我常想發大水淹沒洛陽城,以抒解胸懷呢!」 不空大師給它授三歸依和戒律,解說瞭因果的道理,然後說:「你正是因為瞋心,才受此蛇身。若你繼續瞋恨下去,我也幫不了你。你好好想明白我的話,然後就能脫離這個身體了。」 後來,有樵夫見到此蛇死於澗下,臭聞數裏。

天寶年間,西蕃、大石、康居等國曾一齊出兵圍攻大唐的安西城。皇帝接到求援的奏章後,十分為難,因為安西離京城太遙遠,即使立刻派出援軍,等援軍到達安西,恐怕城池早就被攻佔了。皇帝於是請求不空大師幫忙,不空大師說:「請陛下拿著香爐入道場,我會幫陛下請來北方天王的神兵。」 皇帝依言與不空大師入道場,不空乃誦仁王密語十四遍,隨即,二三百名金盔金甲的天兵神將出現在殿前。皇帝見了,驚訝地問不空大師,大師答道:「這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健,他會帶領天兵去救援安西。請皇上快給他們安排飲食,他們喫飽了就出發。」

幾個月後,皇帝接到安西發來的捷報,裏面說,二月十一日,城外東北三十里的空中,突然出現滾滾雲霧,霧中有三五百名金甲神人,個個身如山嶽、威風凜凜,其戰鼓、號角之聲有如雷鳴,聲震三百里,簡直是地動山崩。圍攻安西的各國軍隊見狀,嚇得心膽俱裂,急忙撤兵逃跑。逃兵們在自己的軍營裏又發現有金老鼠,把他們的弓箭兵器統統咬爛了。有些老弱殘兵跑不快,被追出來的唐軍捉住,正要處決,突然聽見空中一把聲音說:「放他們走,不要殺他們!」 眾人尋聲望去,只見城北門樓上有大光明,正是毗沙門天王現身於城樓上。天王威嚴地看著眾蕃國軍隊奔逃,而該城的畫師則乘機畫下了天王的樣子。

天寶十二年,不空奉詔赴河隴(今甘肅西部),以應節度御史大夫哥舒翰之請。次年,不空到達武威,住在開元寺。節度使以種種物資供養大師,請求不空三藏翻譯佛經、開演大瑜伽教、建立曼荼羅。其他官員亦來請法,並願受灌頂。於是,不空大師給節度使及其幕僚全部授灌頂。其時,官民數千人咸登道場,皆沾法益,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此外,不空又授予功德使、開府李元琮五部灌頂,並授金剛界大曼茶羅。傳法這天,道場地震,不空感嘆道:「這是你心誠所致啊!」

在這裏,不空三藏應西平王之請,譯出《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行軍司馬禮部郎中李希言筆受),接著又譯出《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節度判官監察侍御史田良丘筆受)。同時,不空大師又乘餘隙譯出一些篇幅較短的經。

天寶十四年(西元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天寶十五年,不空三藏奉詔回到長安,住在大興善寺。

天寶十五年六月,潼關被安祿山攻破,長安隨即失陷。玄宗離京西逃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改年號為至德。

唐肅宗經常派密使去向不空大師求秘密法。不空大師預言了收復長安的日期,後來果然應驗。至德二年(西元 757年),唐軍收復了長安,太上皇玄宗亦回到長安。

乾元元年(西元758年),不空三藏經皇帝批准,將前人從印度帶回來的大量梵本,集中在大興善寺,以備日後翻譯流傳。這些梵本是分別由玄奘、義淨、善無畏、菩提流志、寶勝等帶回大唐的,經歷了無法形容的困難,所以不空特別珍愛。遺憾的是,這些珍貴的梵本,後來由於種種變遷,大部分都散失了。

乾元年間,不空大師應肅宗之請入大內,建立道場、作護摩法,並給皇帝授轉輪王七寶灌頂。

上元末年,肅宗得病,請不空大師來醫治。不空作大隨求真言之法七遍,翌日皇帝就病好了。於是肅宗對不空大師更尊敬了。

後來,不空上奏要求入山,獲朝廷批准,乃於終南山智矩寺修功德。一日傍晚,不空於念誦時,感得大樂薩埵現出赫赫光明之身。以相驗之,不空已接近大成就了,但不空大師說:「眾生未度,我怎能自度呢?」

代宗繼位後,不空譯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和《大乘密嚴經》,皇帝親自為二經作序。經文正式頒行之日,天空散佈五色祥雲,舉朝慶賀,並將此事編入國史。

永泰元年(西元765年)十一月,皇帝封不空大師為特進試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之後,不空三藏又譯出《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八卷、《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一卷。

大歷三年(西元768年),不空於大興善寺建立道場,皇帝賜瑞錦褥12領、繡羅幡32口,又賜入道場大眾14日齋糧,並讓近侍大臣、諸禁軍使,都入道場受灌頂。此外,入道場的還有出家、在家眾五千多人。

大歷四年冬,不空奏請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薩為上座,皇帝照準。

大歷五年夏,不空奉詔入五臺山修功德。那一年有彗星出現,做完法事後,此不祥之兆便隱沒了。(* 注:據占星學,彗星出現,預示有軍隊謀反、外國侵略、或自然災害等。例如,1985年至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全世界發生不少強烈地震,之後還發生了一些重大政治事件。)

當年秋,不空大師返回京師,皇帝讓自己的寶馬「師子驄」披掛著禦鞍轡,由中使牽著出城去迎接大師。不空大師不願騎這御寶馬,但皇帝一定要他騎,沒辦法,只好乘此馬入城。皇上大悅,便給僧俗弟子都賜了內殿齋飯,又賞賜錫賚束帛等,甚為豐厚。

大歷六年(西元771年)十月十二日(農曆),皇帝生日,不空三藏上表道賀,並彙報了譯經工作的情況。其中提到,自開元年間至大歷六年,共譯經七十六部,計一百零一卷,又附上所有參與譯經工作的人員名單。

皇帝向不空三藏表示感謝,下旨將這些法寶宣示中外、編入一切經目錄。當月二十二日,不空三藏獲賜錦彩絹等共八百匹,和不空一齊譯經的十位大德各獲賜彩三十匹,其他僧俗弟子亦各獲賞賜。

大歷七年,春夏皆旱,皇帝請不空大師祈雨。中使李憲誠宣旨說:「若三日內下了足夠多的雨,就是和尚您的功勞;若三日後才下雨,那就不關您的事了。」 不空大師領旨後,依法建立壇城祈雨,到第二日,即得降雨充足。皇帝大悅,賜紫羅衣與雜彩百匹,又賜弟子衣七副,並設千僧齋,以報大師之功。

同年冬天,不空上奏,請造文殊閣,獲得批准。貴妃韓王、華陽公主也來贊助,捐了約三千萬錢財。

大歷八年五月,不空三藏譯出《薩路荼王經》一卷;同年十月,又譯出《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三卷。

至大歷九年,不空大師更加孜孜不倦地宣揚妙法、誡勖門人,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常講解《普賢行願出生無邊門經》,勸弟子誦持。對於先已受法的弟子,不空大師讓他們觀菩提心本尊大印、真詮阿字、了法不生,以證大覺身。同時,不空大師又向門人囑咐了許多事宜。

大歷九年六月十一日,皇帝下詔,封不空大師為肅國公,加開府儀同三司,食邑三千戶。眾弟子紛紛向大師道賀,但大師卻不高興地說:「莊嚴聖眾已來到我面前、舒手相慰。白月圓滿時,我就要離去了,為什麼臨終還要竊取名位呢?」 隨後,不空修書一封,附上師父所傳的五鈷金剛鈴杵和銀盤子、菩提子、水精念珠等,準備讓中使李憲誠交給皇帝。

一天夜裏,不空對弟子趙遷說:「拿筆硯來,我要簡略譯出《涅槃荼毗儀軌》以留後代,你們就以此來給我送終。」 趙遷一連叩了三個頭說:「請師父慈悲,久住世間,不然,眾生託附誰呢?」 不空衹是笑笑,沒有答應。

大歷九年六月十五日午時,不空大師用香水洗過澡,換上新衣服,端居正容,然後,頭向東、面向北,以大印身側臥入定,於定中圓寂了。其時大師世壽70歲,僧臘50。大師雖已示寂,容貌顏色依舊,此法力加持之故也。

不空大師臨終之夜,眾僧人做了個夢,夢見千仞高的寶幢無故摧倒、新建的文殊閣忽然崩壞,在劇震和巨響之中,金剛杵飛上了天空。第二天,人們發現大興善寺後面的大池竟突然乾涸,院子裏的花也一夜之間枯萎了。此類異像有數十種之多。

皇帝得知不空大師示寂的消息後,輟朝三日,以示哀悼,又賜絹三百匹、布二百端、米麵四百石、油七石、柴十五車、炭三車、錢四十萬;另又賜造塔錢二百餘萬、齋七供養,特派功德使李元琮負責喪葬事宜。

七月六日,不空大師遺體的荼毗(火化)儀式在長安城南舉行,參加儀式的人成千上萬。皇帝追封不空大師為司空,加謚號「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上」,又派內給事劉僊鶴去祭奠。火化後,得舍利數百粒,其中八十粒放入皇宮大內供養。不空的頂骨燒不化,中有舍利一顆,半隱半現。後來皇帝下令,在大興善寺另建舍利塔,用來存放供養這顆舍利。當月,朝廷大臣、貴族、文官武將,以及僧俗弟子等數千人,也都各自設位祭奠。

不空祖師歷經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給三位皇帝灌頂,又幫他們安邦定國,故被稱為「三朝帝師」。祖師晚年,正值大唐國運轉衰,祖師不僅親自出手請天兵救安西、佑唐軍收復長安,還譯出了《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七星如意輪秘密要經》、《毗沙門天王經》、《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毗沙門儀軌》、《北方毗沙門多聞寶藏天王神妙陀羅尼別行儀軌》等護國佑民之經典,其廣大慈悲之心可見矣。

不空祖師一生弘法利生之事跡不可盡數,而其最為偉大、恩澤萬世的功業,無疑就是譯經。從玄宗至代宗年間,不空共譯經八十三部,計一百二十餘卷(一說是140部143卷)。不空三藏證量高深,且通曉多國語言,對梵文、中文皆能嫻熟運用,故其所譯之經,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品質極優、深契佛意,成為了後人譯經的楷模。在中國佛教史上,不空與北朝的鳩摩羅什、南朝的真諦、唐代的玄奘,合稱為四大譯經師。

不空祖師弘法的足跡遍及華夏,除中原大地之外,連邊陲的嶺南、河隴等地,亦得其法化。而且祖師有教無類,對芸芸眾生,上至皇公貴族,下至草根庶民,皆平等施法。經不空大師的弘傳,密教成為唐代佛教六大宗派之一。不空大師由於其弘法偉業,被尊為唐密三大創始人之一。在開元三大士中,善無畏被尊為唐密的創祖,金剛智為始祖,不空為二祖。

不空祖師的得法弟子有惠朗、惠果、含光、元皎等人。後來,日本僧人空海來唐求法,得惠果大師真傳,遂迴日本大弘教法,其法脈流傳至今,即大名鼎鼎之東密是也。

不空金剛祖師者,實乃大菩薩也,其以普賢行願,傳大菩提心金剛智印;奉佛教令,拔濟群品,持大法寶,為時而來,翼贊三朝,凡數十載。如今史冊所載者,僅其生平事跡之少分而已。至於大師神通密運、加持眾生等事,則非凡夫所能測度也。正是:

菩薩濟世為時而來,德盛道高帝所師仰。
心密法印行超度門,精微有說廣大無相。
一雨之潤洽於群生,百燈所傳遍明正覺。
傍達義趣博通儒玄,聖人之情合若符契。
靈智明慧天姿聰達,夙植梵行生知勝因。
挺秀五天周游萬里,心蘊海藏音通華夷。
貝葉傳經瑜伽演教,弘利兆庶出入三朝。
道在不言理均無跡,涅槃常寂至聖同歸。


以上事跡據:
《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大正藏 2056)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大正藏 2157)
《宋高僧傳》(大正藏 2061)
《神僧傳》(大正藏 2064)
《毗沙門儀軌》(大正藏 1249)
《釋氏通鑒》(卍續藏 1516)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15 22:35 , Processed in 0.06629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