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UngooChan

[學術論文] 十大可笑简体字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2-25 16:33:54 | 顯示全部樓層
今天香港明報有一篇相關文章,有興趣的可去看看。

http://life.mingpao.com/cfm/Photo1.htm?File=20090225/language02/25xc301.gif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09-2-27 00:55:30 | 顯示全部樓層

  作者正一系识少少--胡言「汉字的精髓在于象形,离开了象形,弄出一些奇形怪状的符号,那还叫汉字吗。」请作者去补习一下中国文字学,了解「形声、指事、会意」等名词之含意,看看中文字典里的字有多少是属于象形字。再来指导全体大陆人使用文字。

  作者正一系想扮代表--说什么「当初提出汉字简化的理由,包含着对全体大陆人的侮辱」不妨去调查一下,看五岁、三十岁、六十岁常写字的大陆人喜欢写简体还是繁体字。再来充当大陆人代表啦。
     我想请问一下,提倡正体字,大叫要保留中國文化的先生们,自问良心,有几位是在日常写「正书」,点划楷笔不马虎?大多数还不是拿起笔来,画符那样画中文,在自行简化中国文字。先生们还有多少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传统文化,传统衣食住行习惯保留在自己身上?

 

[ 本帖最後由 羊城客 於 2009-2-27 17:35 編輯 ]
發表於 2009-3-3 09:46:50 | 顯示全部樓層
《徐霞客遊記》變成徐霞客游水嘅記錄
發表於 2009-3-3 23:44:4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字是表达语言、思想的工具。汉字这一中国人发明的传统工具,没有理由一成不变,不得改良。
        有人留恋热爱传统,呼吁保留繁体字,心情可以理解。
        有人指出简化字易出错,虽然我用了几十年,但感觉不明显,不常见。我承认好东西也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弊,善意的意见有助于改进教学,避免句子词不达意。弊端是可以消减的。
        有人却使用测字、相面先生的技巧,从字形方面来攻击简化字,只会令人觉得肤浅无力,其实甚为可笑。楼主之上文就是其中之一。
        字由形、音、义构成,世人大多认为纸上的字型是个表音义的符号。汉字演变至楷书绝大多数已非如画了,上文笔者建议人们象画画那样画字,此君如非卖字玩字之辈,就是是广州人所说的「食饱无忧米」之流。须知世界上大多数用笔工作学习的中国人未必有先生那样的闲情逸致。当今工作生活节奏紧张,更使人力求书写简捷,用简欲罢不能。文中津津乐道的那个龜字,确是画只龟容易写龜难。怎令人不畏繁。
        使用简化字就是抛弃历史传统,这是误解,历史上就有简体字。香港人使用繁体字,香港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方面未必做得比内地好。我觉得其西化程度领先,即使在使用文字方面亦如此,但香港人创新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神是值得欣赏的。
發表於 2009-3-4 11: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jackswatow.spaces.live.co ... CBCC776B5!290.entry

漢字難學論 作者:容若 2007-9-21   

我說中國的文字改革,連宣傳方法也照抄日本的,那是指渲染漢字難學。   

我國有個古老傳統:鼓勵國人認真學好自己的文字,所謂「一筆一畫,天經地義」。渲染漢字難學之論,從日本輸入。始作俑的日本人,是前島密和南部義籌。他們異口同聲「漢字難學難用」。前島以此為理由,提出廢除漢字;南部以此為理由,提出改用羅馬字。影響所及,連主張保留漢字的福澤諭吉,也迫得提出減用「難寫難認」的漢字。當時,有日本情意結的中國人,紛紛把這套理論帶回祖國。   

日本人是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渲染漢字「難學難用」的。二十世紀初,這一套已在中國廣為傳播。一九二二年錢玄同就在強調「改用拼音是治本的辦法,減省現行漢字筆畫是治標的辦法」時,渲染漢字「難學難用」。一九五八年,參與領導文字改革的胡愈之,在強調由簡化到拉丁(拼音)化時更把「兩難」誇張為「四難」。他說:「我國文字難讀、難寫、難記、難認……至少也是我國人民前進的一個沉重負擔。」   

這對於文化低的國人,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令他們對我國文字望而生畏,不會乃至不肯認真學習。這才是「我國人民前進的一種沉重負擔」,後果如何,不言而喻。我只想問一句,今天「無錯不成書」的現實,難道與此無關?

發表於 2009-3-5 14:48:38 | 顯示全部樓層

汉字比起英语确实容易学习许多,但是有一定的汉字书写比较繁复以及耗时,所以在印刷以及官方书面非手写文件时,可以尽量多用繁体。但是在手写时则建议多用简体。

 

这是自古于今的哲学,繁简并行,没什么的。

發表於 2009-3-6 23:05:44 | 顯示全部樓層
        钱玄同(1887~1939)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原名夏,字中季,清光绪末年曾赴日本留学,学习和探索强国之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曾经留日的钱玄同即与日人断绝交往。1933年5月,他书写了《中华民国华北军第七军团第五十九军抗日战死将士墓碑》。当年他写信给黎锦熙、罗常培说,自己「既无执干戈以卫社稷之能力」,只能以教书「骗钱糊口,无聊极矣!可耻极矣!」可见其精神之痛苦。1936年,他与北平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提出抗日救国七条要求。日寇占领北平后,北平师范大学西迁陕西。钱玄同因病未能随校赴陕,只得留在北平。1938年春,他恢复了旧名「钱夏」,表示是「夏」而非「夷」,决不做敌伪的顺民。
  1939年1 月,钱玄同逝世后,当时刊物《文献》上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中说:「五四」时代文化运动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的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是现代转变期的代表人物」。又说:「平津沦陷以后,北方文化界处于暴日的铁蹄之下,居境非常悲惨;但钱先生保持着高洁的节操,虽和钱稻孙有叔侄之亲,和周作人等有友好之谊,仍然不受包围,不被污辱,这种难能可贵的民族精神的表现,也是使得我们感动兴奋的。壮年以斗士领导青年,中年以学者努力学术,晚年以义士保持名节,钱先生总算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民族的一位完人了。」
        钱玄同就是一位有这样的「日本情意結「的中国人。
發表於 2009-3-7 08:13: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錢玄同的生平,我不太熟悉,根據容若所說,錢玄同發表「改用拼音是治本的辦法,減省現行漢字筆畫是治標的辦法」時,是一九二二年

九.一八事變是九年後,即一九三一年;寫墓碑(墓誌銘?)是一九三三年

中間的恩怨,思想的改變相信不會一成不變罷?否則他早年(光緒末年,即九.一八事變二十多年前的事)也不會去日本學習了。

發表於 2009-3-7 10:44:42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本人明治维新,克服封建保守思想,引进西方科技,当时国力大超中国,甲午战争打败中国。
    清末民初,大批国人曾到日本留学,蒋介石等一批民初高级将领曾在日本军校学习,民国军队的建设方式抛弃传统,效法日本方式为主;周恩来「面壁十年徒破壁」,亦曾东渡扶桑。当年曾经东去游学之中国人,是怀有日本情意结还是欲振兴中华,值得商讨。
發表於 2009-3-7 11:24:22 | 顯示全部樓層
所以照說,日本侵華前,與日人友好,「有日本情意結」,並沒甚麼不妥。日本侵華後仍有「日本情意結」始為不妥呢。

另外,有人可以解說一下,為甚麼現在規範簡化了的「國」字,不用比較簡單,康熙字典有收錄,七畫的「囯」(太平天囯的囯)字;而使用康熙字典內未見記載,八畫的日本漢字「国」呢?
發表於 2009-3-7 11:38:0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旺旺 於 2009-3-7 11:24 發表 所以照說,日本侵華前,與日人友好,「有日本情意結」,並沒甚麼不妥。日本侵華後仍有「日本情意結」始為不妥呢。另外,有人可以解說一下,為甚麼現在規範簡化了的「國」字,不用比較簡單,康熙字典有收錄,七畫的「囯」(太平天囯的囯)字 ...
中國不是君主制國家,國中無王
發表於 2009-3-7 11:42:5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tonybean 於 7/3/2009 11:38 AM 發表 中國不是君主制國家,國中無王

假如這真是當時決定的理由......真的令人失笑。
發表於 2009-3-7 11:44:15 | 顯示全部樓層
文中津津乐道的那个龜字,确是画只龟容易写龜难。怎令人不畏繁。

試問中文有幾多隻『龜』字?
發表於 2009-3-8 07:3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旺旺 於 2009-3-7 11:24 發表 有人可以解說一下,為甚麼現在規範簡化了的「國」字,不用比較簡單,康熙字典有收錄,七畫的「囯」(太平天囯的囯)字 ...

        人们将字体的草化和笔画简化都是尽量保持其形,因而识正体据此而能辨草书。识简体而不难学繁就是这个原因。
        由「或」草写成「玉」比写成「王」字更为近似,「玉」字潦写也有点像「或」,那玉字最后一点就象征或字的最后一撇,相信字体的简化是求实效而无它。

[ 本帖最後由 羊城客 於 2009-3-8 07:42 編輯 ]
發表於 2009-3-8 10:45:0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羊城客 於 8/3/2009 07:38 AM 發表         人们将字体的草化和笔画简化都是尽量保持其形,因而识正体据此而能辨草书。识简体而不难学繁就是这个原因。        由「或」草写成「玉」比写成「王」字更为近似,「玉」字潦写也有点像「或」,那玉字最后一点就象征或字的最后一撇,相信字体的简化是求实效而无它。
 

唔係想話你,不過,這只不過係你一廂情願嘅想法。仔細啲再想下,點解最少幾百年來,固有的「囯」字不用,要強行改用日人的「国」?就單單因為其形?要說實效,多一筆雖然不算多,但方向是簡化,是減筆,是古已有之,這個「国」字,怎說得通?

再者,有熟悉日本文化或語文的朋友,可以解釋一下日本「国」字內的「玉」是代表甚麼好了。

對事情只憑臆測,不願去尋找真相,絕對是個人選擇。祝各位好運。


發表於 2009-3-8 20:03:32 | 顯示全部樓層

      《康熙字典》对「囯」字只有以下六个字注解:【正字通】俗国字。搬来《正字通》对此字的注解,即国的俗字。

      《正字通》--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曾将「囯」字作为当年太平天囯的官方标准用字。但其形成政权的时间及管辖政区有限。

        请诸君看看下列古代名人名字所写的国字,与我们今天的「国」字还是与「囯」字其形相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09-3-8 20: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此简笔并能千古流传的字是否令文字之美感消失殆尽?汉字简化割裂了传统?唐太宗都写简笔字!

        1#文章欲嘲笑简体字。作者其实自己更可笑!

發表於 2009-3-8 20:20:26 | 顯示全部樓層
恁乃祇不過係潦字,寫草書更簡筆都還有;但係正式嘅文章或出版書籍就會改用正體字。
發表於 2009-3-9 12:33:54 | 顯示全部樓層
        重述一个我认同的观点和事实:汉字简化主要取决于汉字的发展规律,是一种社会性实用性的行为。从汉字的演变历史来看,其实质是在民众对汉字书写的简化基础上,由官方认同,并颁布或实施。「潦笔字」是汉字简化的主要基础之一,许多人写潦笔字,是因为有书写便捷的普遍需要,只要存在这种需要,汉字的简化就是不可避免的趋向,是合乎广大民心,合乎汉字的发展规律的。
發表於 2009-3-9 13:48:45 | 顯示全部樓層
臆測、穿鑿附會也算了,遇上一個憑空捏造的妄想病人,沒時間耗下去。
廣東俗語:人地要死,唔通你唔畀人地去死咩。領教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25 08:23 , Processed in 0.0665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