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_jeng 發表於 2007-2-7 06:06:26

中山人的乞巧节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zhongshantour.com.cn/db_picture/200510/17/1129527253007736.jpg" border="0"/></font></p><p><font face="宋体">● <strong>香山记忆——</strong>
                </font></p><p><font face="宋体">农历的七月初七,俗称七夕。坊间惯称乞巧节,亦叫七姐节。这是汉族人传统节日。从前,中山妇女对这个节日活动看得很隆重。 </font></p><p><font face="宋体">乞巧节有一个哀婉动人的神话故事。据传说西汉初,有个青年董永卖身葬父,主人命令他在郊野住草庐牧牛。他孝感动天,有神灵向玉帝启奏,王母娘娘有七个仙女在身边,最小的叫七姐,很活跃,听说凡间是多姿多彩,有男女爱情和家庭欢乐,特别是她听到董永的事,就向六位仙姐打个招呼,偷下凡间同董永结成夫妻,男耕女织很快乐,人称巧结良缘。 </font></p><p><font face="宋体">凡间时年长,天上一瞬间。王母娘娘发觉不见了七姐,知道她下界嫁了凡人,非常震怒。但又知道玉皇大帝赞赏董永,只好派天神把七姐捉回天上。董永得到千年老槐树相助,追到天上寻妻。王母娘娘用簪划出一道银河,将董永与七姐永远相隔。后经玉帝以董永尽孝为由,一年一次由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一次。 </font></p><p><font face="宋体">古代女子大都是盲婚哑嫁。花季少女寄望七月初七,月半圆之时,月下老人给她巧结良缘,对神要讲谦话,叫做“乞”。后来文人把这种事植入文学。然而,大多是哀婉的。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最后缘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不过,中山音乐大师吕文成创作粤曲小调《双星恨》、《银河会》,听起来,不觉得“哀”、“愁”,而是悲欢的“艳”了。 </font></p><p><font face="宋体">乞巧,还有一个意思是技艺灵巧。过去,中山妇女花很多心思在乞巧节。石岐、隆都、榄都皆有松散组织“七娘会”。以坊、堡为基地,每年推选一位会头,届时汇集在某家正堂或地坪,摆上烛台香案、香茶、水果、点心、仙秧和各色宫粉、鲜花、香囊袋。有各人自己动手制作的金楂、茶果叶仔、粉果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姑娘亲手做的手工艺品刺绣、秋色。会友轮流到门外邀请坊众、路人入内欣赏她们的作品,品尝她们的糕点、香茗。他们是矛盾的,一方面谦虚请教,另一方面炫耀自己的手工艺如何好。11点子时,一碗清水放入七块柚叶,会友按长幼焚香敬拜七姐仙女,先放一绣花针入碗,浮的是良缘快到,沉的是提亲者迟些才来;已婚的浮针生男沉生女。随之,各人拿针穿眼最快者最灵巧,她们喃喃有词向七姐先乞姻缘巧合,再乞手艺灵巧。有说:千金小姐手艺旁身,万一落泊,手工赢人。也是当晚子时,家中老妇找井水或河水或山泉水,用埕装载,叫做河溪水,不会变臭,不会滋生孑孓;用于小孩、婴儿煲凉茶,煲汤之需,最好。</font></p><p><font face="宋体">笔者如今已是耄耋暮年,回忆七十年前在沙溪参观“七娘会”展览,大厅喷过花露水,点燃檀香炉,隆都姑娘即场剪纸,手掐粉团做喜鹊、仙桃等(有染色),在幽香环境中吃糕饼,我是男儿看了也高兴。</font></p><p><font face="宋体">如今新中国有《婚姻法》,也有婚介所,很多人是男女了解对方才结婚。“七夕”拜仙姐,只是留给人们的一份美好回忆了。(李国瑞)</font></p><style type="text/css"></style>

香江白丁 發表於 2011-3-9 10:54:04

很有意思之帖子,使在下憶起兒時母親講過的〔七姐〕,並領略〔乞巧〕之義。
多謝樓主。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山人的乞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