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_jeng 發表於 2006-11-2 19:57:57

岐山五祠名人辈出

由石岐乘公共汽车往南方向驶去,经中山路、逸仙路转入榄横路约40分钟车程便到达岐山村了。当你走下车来抬眼一望,一排排一幢幢新楼房映入眼帘。可是当你沿着平坦光洁的水泥路走进村内的时候,南北贯通的窄巷两旁仍保留着一座座青砖瓦房,差不多每座房子面前都有一个栽种上龙眼、芒果、三稔、荔枝等果树的庭院。夏日的傍晚,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搬张圆木台和几张矮木凳,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饭,确实有几许惬意。然而,当你走出长长的窄巷,在水泥大街的那一头,便会见到村中最古老的建筑——祠堂。<br/><div style="VISIBILITY: hidden; OVERFLOW: hidden; WIDTH: 1px; COLOR: white; HEIGHT: 1px;">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名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div><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zsnews.cn/photo/showcontent.asp?id=58385" target="_blank"><img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hspace="10" src="http://www.zsnews.cn/data/photo/Culture/tn_20045111245354163.jpg" vspace="10" border="0"/></a></div><div align="center">由岐山村通向冲口门必经的古闸门</div><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zsnews.cn/photo/showcontent.asp?id=58386" target="_blank"><img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hspace="10" src="http://www.zsnews.cn/data/photo/Culture/tn_20045111274298230.jpg" vspace="10" border="0"/></a></div><div align="center">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岐山华侨楼房  </div><br/><br/>   当笔者举起手中的相机正向眼前这座古祠对焦时,站在一旁的老岐山自豪地说道:“我们这个常住人口不超过1千人的小村子,祠堂却有5座,名字叫做朝阳公祠、潮严公祠、静隐公祠、鸣岐公祠和李氏公祠。每座祠堂都是二进天井,建筑面积都在300至350平方米左右,与别的村子的祠堂不相同的,就是这5座祠堂分别建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据说,静隐祠早在3年前,已由岐山村旅美多位乡亲捐资,里外装修一番,增设书报、添置麻将台等设施,辟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成为岐山村老人老有所乐的活动场所,坐落在村中心的李氏公祠,面积最大,上世纪90年代几位旅美乡亲先后捐资装修,还安装了电灯光管和大号风扇。岐山村一年一度的敬老祝寿活动,村中有人家男婚女嫁宴会都设在里面,每逢宴会之日,人声鼎沸,热闹非常。<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zsnews.cn/photo/showcontent.asp?id=58387" target="_blank"><img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hspace="10" src="http://www.zsnews.cn/data/photo/Culture/tn_20045111285074819.jpg" vspace="10" border="0"/></a></div><div align="center">昔日的静隐祠已辟为老人康乐中心</div><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zsnews.cn/photo/showcontent.asp?id=58388" target="_blank"><img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hspace="10" src="http://www.zsnews.cn/data/photo/Culture/tn_20045111294255796.jpg" vspace="10" border="0"/></a></div><div align="center">百年岐山民居还留下时代的烙印</div><br/><br/><center><b>人物春秋</b></center><br/>  有700多年历史的岐山村在南朗镇来说也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悠久。<br/>  比如,宋代期间,岐山村的李桂窗公被授予宋朝敕封威大将军。清代康熙年间、宣通公被授予文林郎(翰林御史)。清代光绪年间,李家壁中举人,任职香山县东乡局局长(相当于县长职)。清末期间,李禄超追随孙中山闹革命,推翻清政府,曾任孙中山英文秘书、大元帅府秘书、大本营秘书。1929年,李禄超以国民党中央委员身份出任中山模范县县长,工人出身的李华照,早年曾参加广州农民讲习所学习,加入共产党后在中山建立农民自卫军,发动和领导了有名的中山“卖蔗埔”农民起义,他是中共中山县委第一任书记,牺牲时年仅26岁。精通英语,参加北伐战争时曾任苏联顾问鲍罗廷英语翻译的李炳祥也是岐山村人。40年代初在菲律宾组织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和华侨抗日支队。1998年6月,菲律宾军人总会追授予奖状和奖章。还有,他妻子王亚璋曾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委员,后被国民党通缉撤回菲律宾,与李炳祥胞妹继续参加抗日活动。在现代,香港知名人士、企业家、中山市荣誉市民李东海也是岐山村人,他先后捐资561万元资助中山多个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岐山村还出了个擅长画牡丹的国<a href="http://www.zsnews.cn/ZT/zsarts" target="blank"><font color="#0000ff">画家</font></a>李兆永。<br/>   小小一个岐山村便出了多位人仁志士、政要、企业家、艺术家。<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zsnews.cn/photo/showcontent.asp?id=58389" target="_blank"><img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hspace="10" src="http://www.zsnews.cn/data/photo/Culture/tn_20045111305818074.jpg" vspace="10" border="0"/></a></div><div align="center">岐山李氏大宗祠是村民男婚女嫁设宴的好场所</div><br/>  <br/><center><b>木龙穿街过巷 </b></center> <br/>   解放前,珠江三角洲一带,每逢端午节,许多地方都举行赛龙舟。岐山村尽管村前有河涌,但从未有过赛龙舟,有趣的却是每年端午节有人在村内舞木龙。<br/>   原来岐山村西堡有间北帝庙,庙内供奉着真武玄天上帝。据说真武玄天上帝是龟蛇伴身的北方之神。真武玄天上帝神龛旁边摆着两条木制的龙,长5尺,全身金黄,间有红色,每年端午节,村民就把木龙舞出庙外。<br/>   舞木龙队伍全是岐山村人,一般由4至6人组成,其中2人舞龙,1人打鼓,1人打锣,其余的人作为替换。<br/>   岐山村除了端午节舞木龙之外,凡是谁家生了男孩,正月十五到宗祠挂纸灯之日,木龙队伍便上新生男孩家舞龙,当“木龙”到新生男孩家门口时,主人立即燃放爆竹表示欢迎。舞龙队敲锣打鼓,两龙在屋前舞动,先是舞动三圈,犹如三叩首。接着两龙迎面互相碰头3次,再把木龙震动着高举过头连续3次,最后再三叩首,表示结束。这时主人家再次燃放爆竹,感谢舞龙队的祝贺。随即,主人家派亲人将早放在屋顶上的荔枝、李子、桃子、玉米和粽子等向下撒去,以慰劳舞龙人员。上述慰劳食品以李子为主,事前用圆斗盛着。富有的人家盛几大圆斗,而且品种多样,穷人家仅用小圆斗盛着,主要用作应付前来祝贺的房亲乡里。舞龙队伍打锣打鼓穿街过巷时,孩子们也闻声出动,有的还挟着布袋尾随而来,待主人家从屋顶抛下食品时,孩子们就蜂拥而上抢拾食物,谁也不会责怪他们。孩子们跟看舞龙队伍去了一家又一家,往往满袋而归。<br/>   岐山村舞木龙这一民间习俗起于何代何年也无从考究,直至解放之后便自然而然地消失了。<br/>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岐山五祠名人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