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Ng 發表於 2013-1-1 04:25:08

《中原音韻》

《中原音韻》平聲分陰陽,入聲派三聲。具體來說,全濁入聲歸陽平,次濁入聲歸去聲,清聲入聲歸上聲。入聲不單獨設立韻部,但在陰聲韻韻部內單獨設立小韻。關於《中原音韻》時代北音是否有入聲,還存在爭議。周德清語:「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爲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這句話成爲爭議的焦點。

KinNg 發表於 2013-1-1 04:27:55


周德清語:「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爲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


從呢句睇來,當時還係有入音!

KinNg 發表於 2013-1-1 10:50:02

皮扎诺

说《中原音韵》的「入派三聲」就是「入声正在消失」也是一种无稽之谈!是「入聲韻尾是历史规律」这个无耻的学术谎言的最无稽的论说依托之一。
  众所周知,传统的粤语声调有9个(阴平 阴上 阴去 阳平 阳上 阳去 上阴入 下阴入 阳入),而香港中文大学的粤语声调则有6个声调(阴平 阴上 阴去 阳平 阳上 阳去,地址: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 ),这并不是说香港的粤语声调比广府的粤语声调少了,而是声调分类法则的不同而出现的理论概念差异,香港粤语声调与广府粤语声调在实际上还是一样的。港粤声调实际上是把广粤声调的三个入声声调并入到舒声声调之中而已,这个入声并入舒声的理论方法本质就是「入派三聲」,其中,港粤的「上阴入」被并入到「阴平」,而「下阴入」被并入到「阴去」,「阳入」则被并入到「阳去」——「入派三聲」与「入声消失」风牛马毫不相关!
  《中原音韵》的「入派三聲」实际情形是完全一样的,正好与学界某些人所谓的「学说」的相反,《中原音韻》中的大都口音一定是有着-p \ -t \ -k 對立的一种语种,依据如下:

入声作平声:  白舶帛宅泽 画划
入声作上声:  拍珀魄册策 跚栅测伯百 柏迫骼革隔 格客刻责帻 摘侧窄仄谪 色穑索掴摔 吓则
入声作去声:  麦陌蓦脉额 厄搦

   作者这样的声调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实际上,《中原音韻》中的大都音如果已经脱落成为尾塞音而不是-p \ -t \ -k那样的闭音节的话,则尾塞音完全不可能具有上升、平行、下降的成调功能,就是说,尾塞音只能是一个调类或者一对调类,而不可能是三个或者以上的调类。而象-p \ -t \ -k那样的闭音节则完全可以具有自己的上升、平行、下降的闭音节调类(入声调类),其情形就如港粤的上阴入、下阴入、阳入被分别并入到阴平、阴去、阳去的情形完全一样。如果中原音韻的入声已经消失,则它不可能有上阴入、下阴入、阳入这样的入声多种调类,因此,与学界某些人所谓的「学说」的正好相反,《中原音韻》的中原语言是入声完整无缺的一种语言。

例析演示如下:
   (当今粤语)周zāu德dāk清cēng能nǎng够gàu预jyǔ测cāāk几géi百bààk年nĩn后hǎu的dīk今gām天tīn北bāk方fōng方fōng言jĩn入jàp声sēng字zǐ的dīk变bìn化fàà跟gān它tāā一jāt模mōu一jāt样jiǒng。
   从上面粤语读音中的闭音节(紫色字体)来看,粤语的闭音节(紫色字体)完全可以作「ˉ:高平调」、「ˋ:高降调」、「ˇ:低降调」和「ˊ:高升调」来使用,这就是《中原音韻》中周德清的所谓的:
闭音节作「ˉ:高平调」=入声作阴平
闭音节作「ˋ:高降调」=入声作阴去
闭音节作「ˇ:低降调」=入声作阳去
闭音节作「ˊ:高升调」=入声作阴上
   至于周德清为什么要做「入派三聲」那样的理论处理呢?道理是再明白不过的,因为《中原音韻》是一部曲韵著作,这样的作品的韵学分析完全是服务于戏曲唱腔的需要的。由于入声在本质上是一种结尾辅音音节而不是一种音高模式,而作为戏曲唱腔,音高的和谐性分析是并且只能是不分入舒的音高合并才能全面描述汉语声调在吸取唱腔中规律的本质,因而,周德清对《中原音韻》的用韵归类做「入派三聲」的理论处理是十分科学的,但这与中原语言的「入声消失」是风牛马毫不相关的。
   当代中国某些无耻的学术**妄图用《中原音韻》中「入派三聲」的记载来证明当时的中原入声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是不可能得逞的,也是不值一驳的。

皮扎诺回复

   在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中,汉语的每一个入声字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并且与当今南方方言仍然存在的入声字完全一致,这本身就是说明《中原音韻》记载中的当时中原音韵的入声完整无缺,并不存在入声消失的当时情形,如果当时的中原语言中入声已经消失的话,那么,周德清也就完全没有必要再返古去把那些在中原语言中已经不存在的「入声字」罗列出来,并且是一个不缺地完整罗列出来,故意去刁难当时的戏曲演员及戏曲作者了,那是完全不符合情理的。与当代中国当代中国某些无耻的学术**所宣扬的正好相反,《中原音韻》当时的中原语言不但不存在「入声消失」,而且当时中原汉语是一种入声十分地完整的语言。

KinNg 發表於 2013-1-1 10:52:50

我覺得呢條友講嘅嘢不無道理,如果當時入聲已經消失,周德清就無必要畫蛇添足!

KinNg 發表於 2013-2-6 11:06:58

周德清語:「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爲作詞而設耳。

好明顯,《中原音韻》係一本用來教當時嘅戲(元曲)子佬作詞而用嘅書,既然係教戲子佬「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當然係當時入聲仲係齊全,否則嘅話,呢本書便失去其功效。如果入聲已經消失,周德清教邊個入派三聲,難道教南方人唱元曲!
所以,《中原音韻》不僅唔可以證明當時入聲喺中原已經消失,恰恰相反,佢係證明咗入聲喺中原嘅存在!

KinNg 發表於 2013-2-7 07:08:53

回覆 7# mbingkwan


    我認為《中原音韻》唔係一本紀錄當時音韻嘅書,只係用來教人怎樣去入派三聲。

KinNg 發表於 2013-2-7 07:28:32

回覆 9# mbingkwan


    似乎台灣人係用入音多!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原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