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_jeng 發表於 2006-10-14 19:52:25

千年風流桑梓之地珠璣巷

<strong><font color="#0000ff">韶關-南雄-珠璣巷</font></strong><p><strong><font color="#0000ff"><img alt="" hspace="0" src="http://big5.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311/130925041.jpg" align="right" border="0"/></font></strong>  十月裏的一天,沿著鵝卵石鋪就的道路,盛裝打扮的待嫁新娘黃德鳳緩緩走出了位於南雄珠璣巷的黃氏祖居。她將被新郎抱著,離開生於斯、長于斯的這條曾繁榮一時的千年古道,一如其千年前的祖先:正是從這條猶帶舊時滄桑的古道上,1600多年來已走出了難以數計的先民,他們的後裔達數千萬,葉脈遍佈珠三角以及海外。</p><p>  當新娘黃德鳳走出珠璣古巷時,那裏的最後一個鐵匠廖生已經賣掉了所有的行當,歇業兩年。從宋末年間直到民國初期,一直興隆不衰的打鐵行當見證了珠璣巷的長盛不衰,繁華時店舖過千家,“南來車馬北來船,十部梨園歌吹盡”;然而,這個代表傳統農業社會的行當在今天終於難以為繼、日薄西山,與珠璣巷這處繁榮了上千年的古道一同漸漸老去。</p><p>  成也交通,敗也交通。舊時的珠璣巷扼交通要道,南來北往過客如雲,故昌盛一時;今日則被現時的交通要道拋棄,公路繞巷而行,古巷也終與現代文明脫節。所幸也正因此,珠璣巷才得以在泥石鏟車飛揚的塵土中保全了原貌。</p><p>  如今,這條不太起眼的小巷已被供奉為數千萬人的桑梓之地、發祥之鄉,越來越多的後人重返族譜上共有的這個名字,尋根問祖。</p><p>  本月底,來自海內外的珠璣後人和專家學者將在珠璣巷召開珠璣巷後裔聯誼會第三屆理事會。</p><p>  <font color="#0000ff"><strong>珠璣來由</strong></font></p><p><img alt="" hspace="0" src="http://big5.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311/130925072.jpg" align="left" border="0"/>  珠璣古巷並非因出產美玉而得名。據記載:南宋時,河南開封祥符許多官員為逃避元人南下遷徙,定居於南雄,因祥符有珠璣巷,遂將這裡改名為“珠璣巷”,聊解思鄉之情。</p><p>  不過更多史料記載,珠璣巷這一名稱的得來,與唐敬宗的珠璣賞賜有關,珠璣巷在唐代時還叫“敬宗巷”,因有巷內族人張興七世同堂,唐帝李湛聞聽後,賞賜給他們家族珠璣絳環,不久李湛駕崩被賜廟號唐敬宗,“敬宗巷”為避諱改名珠璣巷,沿用至今。</p><p>  今天張興故居仍在珠璣巷中,珠璣巷的很多後人還感激著唐敬宗的賞賜,然而除此之外,這位在位僅3年的皇帝幾乎乏善可陳,年僅18歲的李湛被人合謀殺死於內室。</p><p>  珠璣巷由唐敬宗易名得名,但它的開始興旺則還在李湛之前,其興衰與玄宗時開挖的梅關古道密切相關。唐敬宗即位百餘年前,張九齡奉唐玄宗之命,開鑿大庾嶺梅關,把一條崎嶇難行的山徑開通為能通車馬的大道。從那時起,梅關道由於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頓時通暢,成為嶺南最重要的通道,而依據梅關道的珠璣巷也夾道成鎮,古代稱沙水鎮,成為南來北往旅客的歇息地,上升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驛站。</p><p>  由於珠璣巷離古時縣城近15公里,距離大庾嶺近2.5公里,正好是南下北上的過客路途歇腳處。南下的趕路人從大庾嶺過梅關,再走25公里的路到珠璣巷,正好是一日腳程,恰好在日薄西山時分抵達珠璣巷。北上的趕路人從南雄起程行15公里到珠璣巷,如果當日上梅關,在天黑前不一定能翻過大庾嶺,因而也暫住下來。所以從盛唐開元而下,尤其是明、清時期,南來北往路過珠璣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數千”,直到清末粵漢鐵路修築之前,這條路載著珠璣巷興旺了1000多年。</p><p>  許多流傳下來的詩詞可以印證珠璣巷當時的繁華:曾忤魏忠賢去官的御史、明萬曆年間的進士黃公輔詩中就曾寫道:“編戶村中人集處,摩肩道上馬交馳。”清朝同治年間的茂名舉人楊庭桂則在《南還日記》裏稱:古道上行人擁擠,比看唱戲的人還多,走起路來如螞蟻般緩慢。</p><p>  <font color="#0000ff"><strong>遷入</strong></font></p><p><img alt="" hspace="0" src="http://big5.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311/130925093.jpg" align="left" border="0"/>  珠璣巷被認為是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遠不止是由於這裡過客雲集,更因為曾經有難以數計的先民遷入,在這片土地上耕作,在古道邊的繁華市鎮上開店設鋪,繁衍生息,而後的千年間再由於種種原因紛紛遷出,一進一齣間,先民們的族根撒向四週,葉落珠三角,乃至海內外。</p><p>  走在珠璣巷鵝卵石路面上,沿路簇擁著各姓氏的祖居,黃姓、李氏、劉氏……一些姓氏的後人籌資修建了宗族新的祠堂,供同姓後人供奉。雖然這條古巷上如今只有20多姓人家居住,但經有關專家考證,發現這裡曾經居住過152姓。小小的珠璣巷,成為中國姓氏展覽的大舞臺。至今珠三角很多家庭倖存的家譜上,仍然可以看到珠璣巷的名字,他們把這裡看作宗族的發源地。</p><p>  歷史上大規模的北方人南遷入粵從秦朝開始,秦皇兩次派大軍向南進軍,平定了南越,把嶺南第一次歸屬於中央版圖之下。南征的很多秦兵就在當地留守落戶,後來為了解決這部分人的婚姻,秦皇又發派了1.5萬名女子,這就成為嶺南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移民,其中一部分人留在今天的南雄珠璣巷附近。</p><p><img alt="" hspace="0" src="http://big5.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311/130925124.jpg" align="right" border="0"/>  西元716年開鑿大庾嶺之後,只需騎馬行45公里陸路,就可以從長江水系轉入湞江,進入珠江水系,“馬背九十里,坐而致萬里”,經過大庾嶺的陸路成為南北交通最便捷的途徑,自此粵北開發落後粵西的局面一下子得到改觀。唐玄宗天寶年間,韶州以及所管轄的六縣(南雄、始興、曲江、樂昌、翁源、仁化)戶數達到3.1萬戶,絕對數雖然比廣州的4.2萬戶少,但人口密度遠遠超過了廣州。以後雖然由於戰亂人口有時驟減,總是在很短時間內恢復,顯然是大量移民涌入的結果。</p><p>  為什麼大量移民會遷入這條古巷安家落戶?研究珠璣巷的專家曾祥委認為:唐末開始的戰亂、農民起義,以及後來的五代紛擾,中原不時鼎沸,處於戰亂中心,而粵北這塊地方卻幸運地處於“避風處”,風平浪靜地躲過大劫,相對平和安定,加上繁榮的商貿,可以開墾的荒地,如同綠洲般吸引周圍難民。到了南宋末年,大批難民入遷南雄,遷入珠璣巷的人數達到高潮。</p><p>  <font color="#0000ff"><strong>遷出</strong></font></p><p><img alt="" hspace="0" src="http://big5.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311/130925155.jpg" align="left" border="0"/>  如果沒有大量人口的遷出,珠璣巷不會被眾多散居海內外的人當作桑梓之地。由於中原戰亂,北方人大舉南下,遷入珠璣巷。無獨有偶,也正是由於後來的戰爭,珠璣巷每每受劫,甚至處在戰爭中心。為了躲避戰亂,珠璣巷人不得不再次南遷,進入珠三角等地。</p><p>  從今日的珠璣巷南門進去不到百米,便能看到一座石塔,當地人稱它貴妃塔,並相信這是由於胡妃而引起了一段南遷傳說,有人也把這一傳說稱為胡妃之禍。</p><p>  相傳南宋度宗鹹淳年間,胡妃因為奸臣賈似道陷害被逐出宮,流落江湖,走到錢塘江畔恰遇珠璣巷商人黃貯萬,兩人定下終生之事,回到珠璣巷生活,事隔多年家仆對黃貯萬不滿,到官府告發。朝廷詔令血洗珠璣巷,捉拿胡妃問罪,眾鄉鄰為逃胡妃之禍,大批南遷,胡妃為了不牽連四鄉居民,投井自盡,後人為紀念她在井上放上石塔。</p><p>  胡妃之禍引發珠璣巷居民大舉南遷只是一個民間傳說,給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平添一絲人情味而已。真正的珠璣巷先民的大舉南遷發生過3次,分別發生在南宋末年、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朝局動蕩之時。</p><p>  南宋末年的珠璣巷移民,是嶺南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宋末,元軍從大庾嶺進入廣東,遭到福建、江西、廣東軍民反抗,南雄等地正好處在戰區中心,雙方互相爭奪,戰爭慘烈。在多年的戰亂之中,處在交通要道上的珠璣居民和附近村民走避一空,幾乎傾巢南下。珠璣巷居民南遷,沿水路最為方便,一路而下到清遠,繼續下行,經過三水可以到達南海、新會、中山等地。</p><p><img alt="" hspace="0" src="http://big5.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311/130925176.jpg" align="right" border="0"/>  有關專家估計,在宋朝,直接由珠璣巷和附近58村遷出的人口將近10萬,這樣空前集中的南遷在南海九江傅氏族譜上可以找到記載:逃難的人太多,沿河沒有船,只好砍木結筏順水漂下,到了連州碼頭邊,約有1萬多人停靠在河邊歇息,不料夜晚狂風大作,潮水猛漲,木頭綁起來的船不能抵擋,紛紛散開,淹死的人難以數計,滿江都是哭泣的聲音。</p><p>  宋朝以後,元明清三朝,珠璣巷仍然不斷有居民南遷珠江三角洲。一些專家認為,數朝來遷出珠璣巷的先民共達數十萬之多,現今珠江三角洲許多家族都稱來自珠璣巷,並非虛言。</p><p>  珠璣巷先民南遷珠三角後,由於他們當中不少來自中原地區的官紳和讀書人家,家學淵源,不但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而且提升了嶺南教育水準,珠璣後裔建立的書院更是在全國出名,使廣東書院在全國鼎盛一時。</p><p>  曾祥委等專家認為:珠璣巷移民後裔約佔今天廣府民係的60%以上,大約有2000多萬人(對此數據專家莫衷一是,也有估計人數達4000萬),在珠三角一些後裔分佈的高密區,珠璣後人佔到了80%以上。由於珠江三角洲和附近地區是我國主要的僑鄉,因而珠璣巷也成為僑居世界各地華僑華人的祖籍地之一,事實上近年來已經有不少海外人士來到珠璣巷認祖。</p><p>  <font color="#0000ff"><strong>幸與不幸</strong></font></p><p><img alt="" hspace="0" src="http://big5.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311/130925197.jpg" align="left" border="0"/>  千古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今日,踩在珠璣巷1500米長、4米多寬的鵝卵石路上,令人感喟這條自唐起就扼交通要道、終日車水馬龍的古巷,現時幾乎被現代文明遺忘。</p><p>  據歷史記載,珠璣巷西側的小巷打鐵生意興隆,煉鐵爐林立,有鐵爐巷之稱。然而,如今走在珠璣巷,已無法再尋到一個鐵鋪,最後的一個鐵匠已在兩年前賣掉了所有的家當,正式歇業。在珠璣巷邊的珠璣鎮上,一位盧鐵匠仍在堅持著,他已經是整個鎮上的最後幾位鐵匠了。“打鐵的行當已經過時了。”盧鐵匠說,“照這樣下去,不用10年這個行當就會在珠璣巷消失。”</p><p>  代表傳統農業的鐵匠行當在現代社會裏已經趨向沒落,在消逝前茍延殘喘著,這一行業的變遷正折射出珠璣巷的發展軌跡:</p><p>  最初的原始農業社會中,隨著大庾嶺古道的開闢,珠璣巷吸納了很多外來人定居,南來北往的過客帶旺了商業,酒肆林立,客棧繁多,珠璣巷逐漸演變為一個商業重鎮,一群人依靠交通帶來的優勢擺脫了耕種的農業生活。</p><p>  爾後,隨著幾次珠璣居民的大舉南遷,隨著被別的交通要道繞過,珠璣巷的商業失去了依存的母體,成為無源之水,商業逐漸萎縮,珠璣巷的人們又恢復了農業社會的耕作。直至今日,大部分的珠璣巷後人仍然依賴種田為生。</p><p><img alt="" hspace="0" src="http://big5.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311/130925248.jpg" align="right" border="0"/>  和其他不發達的地方一樣,珠璣巷人把子女送到外邊去讀書,年輕人多會選擇離開,去珠三角打工,巷子裏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古巷裏,幾個小販熟練地加工著手工捲煙,當街擺賣,但這些以前著名的手工捲煙已經少有遊客問津了,就連當地有名的南雄捲煙廠也被其他廠家合併了。</p><p>  一度繁華的珠璣巷逐漸脫離現代化之外,但也正因為這樣,它有幸保存原貌至今,留下今人憑吊的古巷,吸引眾多海內外遊客,使它重添活力,開始復興。</p><p>  <strong>廣州到珠璣巷交通</strong></p><p>  自駕車:出廣州上京珠高速,從韶關下高速,行90公里到南雄縣城,再向北行9公里到珠璣鎮珠璣巷,全程約5.5小時。</p><p>  乘大巴:到省汽車站乘坐到韶關大巴,到韶關後轉乘到南雄大巴或中巴,約兩小時到達南雄縣城;或者從省站直接乘到南雄的大巴,然後乘坐公交車到珠璣鎮珠璣巷,全程6小時左右。</p><p>  乘火車:到廣州火車站乘坐火車,2個多小時抵達韶關,乘大巴或中巴到南雄縣城後轉公交車抵達珠璣鎮珠璣巷,全程5個多小時。(南方日報)</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風流桑梓之地珠璣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