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外星人 發表於 2010-9-8 21:51:50

廖恩焘的粤语诗《广州即事》

 ■榕荫茶坊
  □梁守中
  廖仲恺(恩煦)的胞兄廖恩焘(1865年-1954年),字凤舒,号忏庵,惠阳人。在清末民初曾先后任驻古巴及驻日本等国的外交官。归国后一度寓居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后定居香港。廖恩焘早年作粤讴甚有名,曾仿招子庸粤讴格调,写成《新粤讴解心》数十章,融入新知识、新思想,欲以方言歌谣唤醒粤人。梁启超极称颂之,誉之为「绝世妙文」。廖恩焘尤工粤语诗,谈古论今,谐谑风趣。屈向邦《粤东诗话》就盛赞他的粤语诗「尤戛戛独造,一时无两,所作又富,以是名满羊城」。1949年,他以「珠海梦馀生」为名,将历年所作的粤语诗,辑成《嬉笑集》,在香港刊行问世。
  《嬉笑集》共收粤语方言诗73首,书末《信口开河录附存》数诗,则写归国后的所见所闻。在《嬉笑集》中,最有思想意义的是那些反映解放前社会现象的作品。下面四首《广州即事》,便把当时社会的乌烟瘴气,写得入木三分———
  
  广州唔到十三年,今再嚟番眼鬼冤。
  马路窿多车打滚,鹅潭水浅艇兜圈。
  难民纪念堂中住,阔佬迎宾馆里捐。
  酒店老车俱乐部,隔房醮打万人缘。
  
  泮溪居菜够齐全,塘虱田鸡淡水鱼边。
  烧只肥鹅皮几脆,炆条烂鳝骨都绵。
  荔枝怕食荷包大,班本兴听薛觉先。
  戏院打单还事小,丘爷错手送盲拳。
  
  盐都卖到咁多钱,点怪咸龙跳上天。
  官府也收来路货,贼公专劫落乡船。
  剃刀刮耐门楣烂,赌棍扒多席面穿。
  禾米食完麻雀散,留番光塔伴红棉。
  
  水灾听话要开捐,预备从中揾个钱。
  猫面谁知监佢食,牛皮点肯任人煎。
  埋台照例烧轮炮,入格周时叹口烟。
  想咪剩番条鼠尾,汽车胎早喊冷完。
  
  《广州即事》四首诗,均讽刺解放前广州的腐败丑恶现象。其中第二首在揭露之外,尚写出广州人的饮食娱乐习惯,颇有风土特色。此诗前五句均写饮食,食物丰富,不愧「食在广州」的美誉。其中「泮溪居」三字,大概是今日泮溪酒家的旧名。第六句写听粤曲,并特意点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粤剧泰斗薛觉先之名。末二句仍刺旧社会的丑恶现象。「打单」指勒索,「丘爷」指「丘八」,即兵。所谓「错手送盲拳」,实是「打人」的诙谐说法。
  1995年,澳门日报出版社将此书重印,始得再见其面目。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书中一些方言俗语,今日已不可解。甚望广东省、广州市的文史研究部门能重印此书,并组织老一辈粤人加以注释,使这些精彩的俚语得以流传下去。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page/1/2008-08-17/B03/19361218897338706.jpg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08-08/17/content_286728.htm

外外星人 發表於 2010-9-8 22:05:47

詩入邊嘅:
番——返
捐——瓹
鱼边——應該係一個字,就係我哋講開嘅「春『邊』、秋鯉、夏三黎」嘅『邊』嘞!魚字邊一個邊——[魚邊]——有冇呢個字?冇嘅話即係廣府人自創嘅一個字!

外外星人 發表於 2010-9-8 22:10:24

廖恩燾,字鳳舒,號懺盦,筆名珠海夢餘生。1864年生,廣東惠陽人,作品有《捫蝨談室詞》、《嬉笑集》,1954年4月13日在香港逝世。(劉以鬯:《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6),頁122)

〈蘇武〉
麒麟犽豸乍後生哥,磨利張刀去講和。狗屁檄文攻鼻辣,龍頭拐杖甩毛多。
既然飲奶都能飽,使乜吞冰得咁傻。精仔亞陵唔識趣,偏偏提起個番婆。

〈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
長鬚氹過肚臍窿,好似瘟雞亂咁舂。騎隻古靈精怪野,擔枝壞鬼熱煙筒。
聖人拜佢為師傳,道士開山叫祖宗。昨夜冚城嘈火燭,誰知就為呢條龍。

〈夫子廟〉
何曾俎豆有馨香,告朔慳番隻餼羊。點止三家陳女樂,居然八佾舞洋裝。
武城認正絃歌地,文廟開埋賭博場。唔到聖人唔掩鼻,大成殿內尿成缸。

〈秦淮河〉
遊河點去搵燈船,白水慳埋化浸煙。鴉片自從公賣後,馬琲仍打客眠前。
大堆垃圾嚟填氹,小販生涯要靠天。酒館尾樓灣屎艇,剛啱風正一帆懸。

〈廣州即事四首〉其一
廣州唔到十三年,今再嚟番眼鬼冤。馬路窿多車打滾,鵝潭水淺艇兜圈。
難民記念堂中住,闊佬迎賓館裏捐。酒店老車俱樂部,隔房醮打萬人緣。

〈廣州即事四首〉其三
鹽都賣到唔多錢,點怪鹹龍跳上天。官府也收來路貨,賊公專劫落鄉船。
剃刀刮耐門眉爛,賭棍扒多蓆面穿。禾米食完麻雀散,留番光塔伴紅棉。

外外星人 發表於 2010-9-8 22:17:50

廖恩燾(廖鳳舒),廣東話詩,出自《嘻笑集》。

 〈陶淵明採菊東籬〉
先生著件爛長支,擔把鋤頭挽隻(上竹下里),
人生淡如先日菊,花還靚過舊年枝,
種都冇話釗牆腳,採更唔該剷地皮,
彎到條腰弓字樣,自然放屁就成詩

外外星人 發表於 2010-9-8 22:18:57

Title:廖恩燾「廣東俗話七律詩」的詩律探索
Authors:WONG Kuan Io (黃坤堯)
Subjects:方言文學
廖恩燾
廣東俗話七律詩
Issue Date:1999
Citation:黃坤堯. 論文發表於粵音及詩歌格律國際研討會, 主辦機構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頁10, vol.頁10, 1999
URI:http://dspace.lib.cuhk.edu.hk/handle/2006/47216
Appears in Collections: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外外星人 發表於 2010-9-8 22:21:27

廖恩燾的《嬉笑集》

廖恩燾別字鳳舒,號懺庵,廣東惠陽人,民初曾任駐古巴公使,晚年隱居香港。他是革命前輩廖仲愷的哥哥,仲愷亦能填詞,著有《雙清詞草》,曾作一首〈賀新涼〉詞,〈題大兄懺庵主人《粵謳解心》稿本〉原詞是這樣:


「諷世依盲瞽,一聲聲,街頭巷語,渾然成趣。香草美人知何託,歌哭憑君聽取,問覆瓿,文章幾許。瓿 繁絃齊競響,繞樑間,三日猶難去,聆粵調,勝金縷。



曲終奚必周郎顧,且傳來,蠻音鴃舌,痴兒騃女。廿四橋蕭吹明月,那抵低吟清賦,怕莫解,天涯淒苦。手抱琵琶遮半面,觸傷心,豈獨商人婦,珠海夜、漫如故。」


這詞讚恩燾所撰的粵謳,「繞樑間,三日猶難去」,可見恩燾是粵謳能手,那麼用粵語作詩,自然更能得心應手了。

廖恩燾不特長於粵謳,填詞方面,更屬高手,抗戰勝利後居香港,和劉伯端、羅忼烈、王韶生等組「堅社」,填詞唱和,自得其樂,他的詞集《捫蝨談室詞》,格調頗高。

至於他那本遊戲文章的《嬉笑集》,是他早年用粵語寫就的七言律詩,體裁平仄都依照格律,運用自如,蔚然成章。內容分「漢書人物分詠」、「金陵雜詠」、「史事隨筆」和「信口開河錄」四類。自序亦是用廣東俗語寫成,滑稽突梯,令人忍俊難禁,不妨把它錄下:


「蓋自過河卒仔,提倡白話教科,串戲師爺,結束黃疤射利,廣東音特別,外江佬劃耳埋牆,外江音更差,廣東佬開喉撞板。共你講多嘥氣,成班闌咁泥,惟有招銘山半面琵琶抱嚟,靚密解心唱到夠,呂拔湖八股文章講起,秀才笑口合唔埋。眼軌轉風,毛管出火,隻隻山歌對答,既客家村,枝枝河調流傳,又水鬼,監人賴厚,索油躉鬼咁滋油,夠佢褸幽,鍊體操魄不附體。點似不時拈本讀,咪怕蛇春咁長,立刻消啖痰,明知狗屁係辣,拜佛先睇佛面,賣花總讚花香。作者珠海餘生,住近柳波涌畔路,見過泮塘皇帝,微臣足領尿褒,充埋大良斗官,老友慣打牙較。排啱廣嗓,諦成律詩,一片婆心,唔算踱西遊怪記,幾番公認,就算補北窗瑣言,冇西摩囉拍柵肉酸,比亞運洗鑊乾淨,能聞能舞,非屎桶中關帝把刀,或掘或尖,任腦袋裏董狐枝筆,是為序。
己丑孟夏珠海夢餘生撰於香港寓園影樹下之捕風捉影序。」


按己丑年是一九四九年,當時廖恩燾住在灣仔半山區堅尼地道二號。過河卒仔指主張白話詩的胡適,胡自稱是過河卒子,有進無退。泮塘在廣州西郊,盛產蓮藕菱茭之類。招銘山即招子庸,善粵謳,以〈客途秋恨〉一曲成名,著有《粵謳》一書。

《嬉笑集》又刊有廖恩燾的跋文,記述成書經過:「己未年與胡公展堂在橫濱,旅居無俚,讀漢書下酒,盱衡古今人物,有若合符節者,戲成廣州俗語七律若干首,展堂為擊節,慫恿付梓。三十年來,求存散佚。頃就朋輩文酒,資為談柄,或記憶所及,摘錄十之四五,再補新作,書之於帙,見者傳播,索閱紛來因序而付諸排印,不足登大雅之堂也。」

按己未是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廖恩燾和胡漢民旅居日本,閒中無聊,用粵語作詩,咏論漢代人物,據跋文所載,胡只是讚賞而已,亦許間中唱和一二首,卻沒流傳。

這裏摘錄《嬉笑集》裏面幾首較為詼諧的作品,讓我們欣賞:


蘇武
麒麟犽後生哥 磨利張刀去講和
狗屁檄文攻鼻辣 龍頭拐杖甩毛多
既然飲奶都能飽 使乜吞冰得咁傻
精仔亞陵唔識趣 偏偏提起個番婆



韓信
單單婆乸眼睛開 棍咁光時冇睇衰
點忿低頭捐衭 分明打手上雷台
相爺趁勢吹多句 老將登時震起嚟
咪估書錐唔識相 果然黑狗就當災



范增
老貓燒剩幾條鬚 悔恨當年眼冇珠
濕水馬騮唔過玩 爛泥菩薩點能扶
明知屎計專兜篤 重想孤番再殺鋪
一自鴻門佢錯過 神仙有蔑亦難箍



嚴光
釣魚釣得咁沙塵 褸塊羊皮重幾斤
皇帝孖鋪真濶佬 先生反瞓係星君
偶然被開口 有箇開窗屹起身
慌到鼻歌窿冇肉 原來佢會睇天文



叉麻雀
買齊幌子當孤番 跌落天嚟幾咁閒
拚命做成清一色 絕張摩起大三翻
尾糊整定輸家食 手氣全憑旺位搬
邊個龜公唔好彩 十鋪九趟畀人攔


上面幾首詩,用「捐褲浪」、「老貓燒鬚」、「慌到鼻哥窿冇肉」的形容,真能點出粵語的妙處。對偶方面,用「濕水馬騮」對「爛泥菩薩」,「清一色」對「大三番」亦十分貼切,妙不可言,廖恩燾真是作粵語詩的高手。甚至他在八十四歲生辰那天,仍用粵語作了首自壽詩,真是老興不淺。詩末句指的是當時香港紳士冬天喜歡載的英國羊毛氈帽。


「壽桃歎過廿多年,姜太公還讓我先。笨伯近來身要憑,老婆好在腳唔纏,詩吟幾句天之籟,日食三餐海上鮮,真冇睇頭班咁戲,執番埋頂狗毛氈。」

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page_CantoneseDialectStyle/index.aspx

外外星人 發表於 2010-9-8 22:23:30

廖仲愷有一首金縷曲,詞云:諷世依盲瞽,一聲聲、街談巷話,渾然成趣。香草美人知何託,歌哭憑君聽取。問覆瓿、文章幾許?瓦缶繁絃齊競響,繞樑間,三日猶難去。聆粵調,勝金縷。 曲終奚必周郎顧。且傳來,蠻音鴃舌,癡兒騃女,廿四橋簫吹明月,那抵低吟清賦。怕莫解、天涯淒苦。手抱琵琶遮半面,觸傷心、豈獨商人婦。珠海夜,漫如故。

 此詞緣起,與他的胞兄廖恩燾有關。廖恩燾詩詞舊學,造詣極高。他有《懺盦詞》八卷,一代詞壇盟主朱彊村讀後,大讚他「胎息夢窗,潛氣內轉,專於順逆伸縮處求索消息,故非貌似七寶樓台者所可同年而語。至其驚采奇艷,則又得於尋常聽睹之外,江山文藻,助其縱橫,幾為倚聲家別開世界矣」。其受見推崇如此。

 朱彊村本人是吳夢窗詞擁躉。廖恩燾雅愛夢窗、周邦彥、姜白石詞,其詞風亦相近。同時人陳海綃也是此一詞派高手。朱彊村推重廖、陳二人,良有以也。

 但是,廖恩燾不沿此路推進,其著名作品《嬉笑集》、《新粵謳解心》皆以粵語入詩為文,別闢蹊徑,成為嶺南方言文學先行者。

 《嬉笑集》楚項羽云:聲大條腰又咁粗,殺人放火亂糟糟,惡爺點忿丟架,病佬唔就掟煲。兩隻公婆流出尿,八千人馬剩毛。吟詩睇白吟唔甩,跑到烏江就一刀。

 嬉笑怒罵,令人捧腹。

 他的《新粵謳解心》,無疑為仿招子庸之作,卻融入新思想新知識,自是慈悲為心,救世福音。梁啟超絕愛誦之,更予最高評價:皆絕世妙文,視子庸原作有過之無不及,實文界革命一驍將也。

 廖恩燾出版《新粵謳解心》一書,胞弟廖仲愷大力支持,特填金縷曲一首,插入書內。詞中有句,街談巷話,渾然成趣。聆粵調,勝金縷。細味詞意,與梁啟超所言,詞旨彷彿相似。

 此書封面題字,出自唐紹儀手筆。唐紹儀做過袁世凱時代內閣總理,卸任後仍為袁重用。袁想做大總統,與南方的孫文談判,派出的講數代表就是唐紹儀。唐為此書題寫封面字,當在晚年,退休後才有此閒情。

 廖恩燾父親一向在美經商,廖恩燾少居美洲,長於英文,清末民初做外交工作,清朝做過駐古巴兼巴拿馬公使,北洋政府時又做過駐日公使。晚歲豹隱香港,一九五四年逝世,享年九十。

 詩友曾希穎填木蘭花慢一首輓之,詞云:春歸琴已碎,枉滄海,覓成連。賸落日鑪峰,危亭樹影,到處啼鵑。淒然。翠微路窄,記燈臨清課幾蟬鳴。招手素雲黃藿,問他蓬島芝田。

 鷗邊,今日定何年,陂外檢塵箋。羨平生曾是,聲家柳永,軺使張騫。誰傳水樓斷譜,數鶯飛三放恨難填。漫舉家山倦眼,馬塍花夢如煙。
http://paper.wenweipo.com/2005/04/11/CF0504110002.htm

外外星人 發表於 2010-9-8 22:25:40

琴台客聚:「三及第詩」經典
黃仲鳴

 聖誕新年期間,廣州講學。夜與三兩學人,齊聚酒店小房,縱談文學。窗外溶溶月色,不寒不冷,不溫不熱。只見巍峨大廈,燈火燦然;路上車馬喧喧。窗內花雕飄溢女兒香,暖樂無限。

 彼皆外省佬也,已忘浙湘或武漢;日間曾與學子講「三及第文學」,彼意猶未盡,要我多作介紹焉。

 呷一口酒,說:「你們聽過廖恩燾沒有?」齊搖首。我笑道:「他有一組『三及第詩』,是描繪當年廣州者。要聽我吟一首否?」咸呼曰好。於是也不理彼等懂或不懂,搖頭擺腦,口吐粵語:

 「廣州唔到十三年,今再番眼鬼冤。

 馬路窿多車打滾,鵝潭水淺艇兜圈。

難民紀念堂中住,闊佬迎賓館裡捐。

 酒店老車俱樂部,隔房醮打萬人緣。」

 個個聽到莫名其妙。但彼等亦粗知乃描述昔時廣州景象。遂取紙書下,再細釋之,人人皆呼此類詩歌之特別,有趣、有趣!

 這詩出自廖恩燾所著《嬉笑集》。我手上那本乃一九七○年香港翻印。校正者為曾清,他有跋云:

 「用粵語入詩的,以往有何淡如、譚臥樓、廖恩燾等;其中廖恩燾所作較豐,較生猛,於是成了個中翹楚。」

 譚臥樓何許人也?我孤陋寡聞。何淡如的鬼才,卻早已知之。《三劍樓隨筆》梁羽生有篇〈閒話怪聯〉,曾錄何淡如名句:「有酒不妨邀月飲,無錢那得食雲吞。」又有:「公門桃李爭榮日,法國荷蘭比利時。」又有:某日,新人洞房之夜,有人要新娘以「天地」二字造句,「天」字行頭,「地」字收尾。新娘才缺,苦思不得;新郎亦愛莫能助。此際,何淡如爆出:「天光你重摸人地!」聞之無不稱絕。

 不過,若論借古諷今,揭露眼下社會之醜陋,何淡如等輩絕不及廖恩燾的感時憂世,更具社會意義。如〈自由女〉:

 「姑娘呷飽自由風,想話文明揀老公。

 唔去學堂銷暑假,專旅館扮春宮。

 梳成隻髻鬆毛狗,剪到條辮掘尾龍。

 靴仔洋遮高褲腳,長堤日夜兩頭舂。」

 將當年廣州長堤一景,描繪得既有趣又恰切。此外,書中還有不少吟哦漢書人物的,都是以三及第來書寫,妙不可言。讀者有興趣,快上圖書館,包保賞心樂事。

 廖恩燾,字鳳舒,號懺盦。是民國知名人物廖仲愷(恩煦)的兄長。早年創作粵謳甚勤,亦有名聲,但始終不及招子庸,於是轉而研究詩詞;以粵語入詩,竟有所成。一九五四年逝世於香港,得年九十。發表詩作多署「珠海夢餘生」筆名。

 細述「三及第詩」之妙之趣,我興致盎然,何況是這部經典之作。那三兩外省佬,低頭只吃悶酒焉。我自得其樂,特此一記。嘻!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1/07/CF0701070002.htm

游人 發表於 2010-9-8 22:27:13

撐粵詩!:)

粵詩今時無人作,睇書睇畫想當年。
查實自己唔願寫,何必鄧佢太可憐?

外外星人 發表於 2010-9-8 22:29:02

廣府文化的奇葩——粤謳
粤謳,也有人稱越謳,别稱解心,是清中晚期到民國中期盛行於廣府民係地區的一種曲藝、通俗文學。粤謳是中國通俗文學歷史上曾經璀璨一時的奇葩。從它各個時期的作品及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廣府文化的一些特性。

  廣府文化是嶺南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參見拙著《廣府文化源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具備着嶺南文化的各種特性,如創新性、大衆性、遠儒性、重商性、兼容性、實用性等。這些特性,我們在粤謳中也可體現到一部分。

   一、從民間中來,到民間中去

  粤俗好歌,古已揚名。粤歌載於古籍有「越謳」一種。記載最早的越謳作者是西漢孝惠帝時的張買。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也在《廣東新語·詩語》中記及:「而孝惠時,南海人張買侍游苑池,鼓棹爲越謳,時切諷諫。」張買唱的越謳是怎樣的曲調?古籍中未記載。不過,張買的越謳能上達皇帝,大概在廣東文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文人創制獨特的曲種便想到以粤謳爲名(古代「粤」「越」相通,故也有人寫爲越謳)。一般説粤謳起源於民間,揚名則起自仿作的文人。

  最早創作出粤謳作品的是馮詢、招子庸,邱夢旗、温汝適、李長榮等文士亦有參詳。嘉慶道光年間,這一班文士常游於珠江,在花艇上聽曲飲酒、談詩論文。偶聽得珠娘(艇上歌女)將舊曲變調演唱,頗有新意,但詞多俚鄙。馮詢、招子庸遂在民間演唱變調的基礎上加以點正,並創作新曲詞,命歌女演唱,果然令聽衆贊賞,於是定名爲粤謳。以後,粤謳越作越多,逐漸在粤方言區流行起來。此情大概與粤語流行歌於上世紀80年代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流行的情况差不多。這些粤謳,從其音調看,是從明末清初盛行的鹹水歌、木魚歌、龍舟歌、南音等説唱曲藝基礎上,融合了北方民間説唱「子弟歌」和「南詞」之長,創制出的新曲藝品種;從其文辭看,是在韵文的基礎上,大量使用粤方言,加上感嘆襯字、音韵押尾,形成地方特色濃郁、通俗易懂的民間方言文學新品種。起初藝人演唱粤謳,用琵琶和音,後來以揚琴或二胡伴奏。粤謳節拍獨特,一小節有一板七叮(眼),節奏緩慢,旋律沉鬱,長於抒情。

  不過,粤謳當時不過是「流行歌」的地位,正統文人、道學先生是對之不屑的。因此,粤謳創始人之一的詩人馮詢,後來當官時便把自己創作的粤謳全部銷燬,不留一字。這一來,倒讓大膽朝通俗文學路子走的招子庸揚名中外了——馮詢没有留下作品故當代一些介紹粤謳的書籍只提招子庸。

  招子庸(1786~1847),字銘山,南海横沙鄉(今屬廣州白雲區)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中舉,曾在山東濰縣等地做過幾任知縣,頗有政聲。後因收用逃犯被指控致罷官,回鄉後放蕩不羈。他長於詩畫,精通音律。也許他有感於宋代柳永的詞在民間歌壇廣爲流傳,遂不辭多寫詞情雙美的粤謳。道光八年(1828),廣州西關澄天閣刻印出版招子庸的《粤謳》,全書有序及12篇題詞,收有粤謳作品97題、121首。此書流行於廣府民係地區,在歌壇廣爲傳唱。曾任香港總督的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在1904年把《粤謳》譯成英文,改名《廣州情歌》,介紹到歐洲。他認爲《粤謳》與希伯萊民歌具有同樣不朽的價值。後來葡萄牙人庇山也把它譯爲葡萄牙文,介紹到歐美各國。當代文學研究專家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説:「其最早的大膽的從事於把民歌輸入文壇的工作者」,「在道光間僅有招子庸而已」;「《粤謳》爲招子庸所作,只有一捲,而好語如珠,即不懂粤語者讀之,也爲之神移。」

  《粤謳》中幾乎全是寫男女間的感情,其中多寫妓女的可憐身世與感情波折。書中第一首爲《解心事》,流傳甚廣,故粤謳又稱「解心」,當代粤曲以粤謳曲調作曲牌也稱爲「解心腔」。此曲被鄭振鐸先生稱爲「格言詩」,當中確有一些警世之句。曲雲:

  心各有事,總要解脱爲先。心事唔(不)安,解得就了然。苦海茫茫,多半是命蹇。但向苦中尋樂,便是神仙。苦係愁到不堪,真係惡算。總好過官門地獄,更重哀憐。退一步海闊天空,就唔使(不用)自怨。心能自解,真正係樂境無邊。苦係解到唔(不)解得通,就講過陰騭(德)個便(那方面)。唉,凡事檢點,積善心唔(不)險。你睇(看)遠報在來生,近報在目前。

  這些曲化勸世文雖然並不新鮮,却能使不少小市民在精神上得到安慰暫解愁懷,故大受民衆歡迎,成了粤謳的早期代表作。

  招子庸另一首粤謳代表作《吊秋喜》,則以情動人,且看其中幾句悼妓女秋喜的:

  泉路茫茫,你雙脚又咁(這樣)細。黄泉無客店,問你向乜誰(誰人)栖?青山白骨唔(不)知憑誰祭?衰楊殘月空聽個(那)只杜鵑啼!未必有個知心來共(爲)你擲紙(意爲祭奠),清明空恨個(那)頁紙錢飛。

  由於此曲語淺情深,故廣爲傳唱。清末名詩人黄遵憲有詩雲:「唱到招郎吊秋喜,桃花間竹最魂銷。」當代鄭振鐸評道:「《吊秋喜》是一篇凄楚的抒情的東西。據説秋喜實有其人,是一個妓女,子庸曾眷戀之。像《吊秋喜》這樣温厚多情的情詩,在從前很少見到。」

  招子庸筆下的粤謳多是風花雪月、纏綿哀婉之詞,題材範圍比較狹窄。這與粤謳從民間來到民間去大有關係。粤謳流傳於歌壇,當時社會矛盾尚不尖鋭,平民喜聽情愛之曲,故粤謳自多此作。清代《續修南海縣誌》記粤謳的流傳時道:「一時平康百裏,譜人笙歌,雖『羌笛春風』、『渭城朝雨』,未能或先也。」也許,這是廣府文化商業性的反映吧?只要文化市場需要,謳歌情愛的粤謳便越來越多。由此想到上世紀80年代中珠三角一帶迅速流傳粤語流行歌曲的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更應該看到,招子庸的粤謳作品主流有着反封建正統的特點(以前研究粤謳者少有人提及)。替妓女鳴冤叫屈,是儒家正統思想所不耻的,而這些作品能在廣府民係地區廣爲流傳,也可見廣府文化的遠儒性。

  二、介入社會,直麵人生

  然而,當社會矛盾尤其是民族矛盾激烈的時候,廣府文化的創新性、鬥争性也就在粤謳中反映出來了。1840年鴉片戰争爆發後,便有文人利用粤謳這種群衆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反映現實鬥争。粤謳開始跳出個人情愛的天地介入社會、直麵人生,産生創新性的作品。

  鴉片戰争時期留存下來的粤謳作品,有燕喜堂鈔本《新解心》。這雖是殘存的手鈔本,僅有20餘頁,作者燕喜堂也未知是何許人,但有《顛地鬼》、《義律鬼》等作品揭露了外國侵略者的醜態,表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英雄氣慨。另一首《頌林制軍》以幽默的筆調歌頌林則徐、人木三分地鞭撻官場中的投降派。而《盲怨》、《人會死》、《人話怕死》等作品,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廣大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請看揭露、譴責貧富懸殊的《人話怕死》:

  人話(説)怕死,我見死極爲高。哪知此生托生勞(指人生的艱難勞碌),一死就死到唔知(不知道)、連鬼都不做,免今做鬼又在此處來撈(過日子)。我睇(看)破陰陽生死個(那)條路,至(最)好在官家名宦都係死别生扶。生一日在陽臺鄉(人間)一日受苦,黄泉得到,唔(不)做個的(那些)再世功夫(指再轉世爲人)。若係閻王點化我上陽間做,我就同去斷(决斷)到好,字字登明部(指寫清楚):我要壽長過彭祖,富貴過葉、伍、潘、盧(當時廣州的四大富商家族)。

  此外,據説還有一本1901年出版的、署名香迷子(真實姓名及事迹無可查考)編撰的《再粤謳》,收有作品68首。遺憾是筆者未看過有關資料,不敢妄評。不過,從燕喜堂的《新解心》來看,這段時期的粤謳已開始以慷慨悲壯之情代替早期的纏綿緋側了。自道光末年起,粤謳在歌壇已没有那麽流行,幸而隨着光緒年簡報刊漸多,粤謳作品得以不斷出現於報刊的諧部(副刊)上。報刊成了粤謳流傳的媒體,反映了廣府文化的創新性。文人們以粤謳的舊形式寫進新内容,使粤謳從多以口頭傳唱變作多以文字流傳。晚清反封建專制王朝的民主革命運動興起後,革命者利用粤謳這個民間方言文學的形式,大力鼓吹革命,向群衆宣傳革命的道理,使粤謳出現一個嶄新的面貌。同盟會機關報《中國日報》及其特刊《中國旬報》,首辟「鼓吹録」專欄,刊登反帝反封建的粤謳,使這種過去爲正統文人鄙視的方言文學,登上了政治舞臺。以後各進步報刊,如《新小説》、《時事畫報》、《廣東日報》等,亦刊登不少粤謳作品。知名作者有廖恩燾(下文介紹)、黄魯逸、鄭貫公、王心帆、楊肖歐、陳詩仲、黄軒胄、何劍士、潘澤民、宋季緝、衛滄海等。此時的粤謳作品戰鬥性之高、數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也可説其内容已起了質的變化,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請看一曲《血》(作者不詳,刊於1904年農曆十月初六某報上):

  血一個字,提起就心愁;虧我熱血盈腔,唱粤謳。你試睇嚇(看一下)凉血物(指没有民族血性之人)既是咁(這麽)多,好似牛馬走。任佢(它,指清朝統治者)敲煎膏血,不以爲仇。眼見得滿族咁(這麽)肥,皇漢又咁瘦;地皮刮盡,血滿神州。有等(人,指愛國志士)想得把血來流,將國救。都話(説)誓擲頭顱,换自由。點估(怎料)血既流了咁(這麽)多,天總不就(助)。唉,真正醜,泪珠常滿袖。血呀,做乜(爲什麽)你怦怦欲動呢,在我心頭! 

  同盟會會員、知名報人鄭貫公在香港創辦《有所謂報》時,以「仍舊」爲筆名寫了不少新粤謳。如《真正係苦》、《多情曲》、《須要頂硬》、《好孩兒》等,在反對朝廷與美國續簽苛待華工條約的運動(慣稱拒約運動)中,起了震聾發聵的作用。如一曲《中秋餅》,反映了在支持拒約運動而扺制美貨時廣州餅食業拒用美國麵粉的義舉(刊於1905年農曆八月十一日)。

  著名革命者黄魯逸也以「老逸」、「魯一」爲筆名寫過不少粤謳,他的作品較含蓄,較有文采。如一曲《踏青》揭發統治者鏟光地皮(貪污斂財)、含蓄地宣傳革命:

  茫茫一片地,春去又春還。既有春風到,因何草不生?四圍坐下,草都冇(没有)多條。君呀,踏青呢(這)件事,乜(爲什麽)你重(還)把我相邀?凡事要實行,唔好(不要)白叫(空喊),况且我近來心事,又至(最)怕俾個的嘢(給那些東西)來撩。見着草都唔(不)生,就憐到自己不肖。如今眼泪,重(還)有幾多飄?只有你一個在我身邊,唔(不)够把我照料。點(怎麽)得了?罷咯(了),我都情願春閨長日,獨坐無聊。

  此期間的粤謳,還有一批批判封建文化、鞭撻迷信風俗、宣傳辦新學、讚頌新思想、提倡民主自由的作品,如《剪辮》、《觀音誕》、《唔好去賭》、《哭科學》、《辦報》、《演説》、《郎既愛國》、《自由鐘》、《復民權》等。這些作品皆有强烈的時代氣息、啓發民智的政治特點,起了宣傳群衆、鼓舞人民鬥争的作用。

   三、直刺官府、敢諷最高統治者

  清末,一些佚名作者寫的粤謳更具戰鬥性。這些作品直刺官府,乃至最高統治者清太后慈禧。如1904年農曆五月廿日某報刊登的《買古琴》,諷刺慈禧借賀壽之機搜刮民脂民膏、兩廣總督岑春煊爲邀寵而獻古琴。曲雲:

  佢(她)有佢慨(的)拜壽,使乜(用不着)你咁(這麽)擔心。民膏浪擲,買得一架古時琴。你獻媚朝家(指慈禧)都唔使咁甚(不用這麽過分),未必古時音樂,勝過於今。况且慶典一場,來請客飲,唔通(難道)鑼鼓都要到廣東尋?此事自有廷臣,來認責任。做乜(爲什麽)你别樣唔(不)憂,只記得八音?或者你想用亡國之音,嚟(來)攪嚇(搗亂一下)佢(她)個(那)晝寢,等佢(她)留心時事,知道嚇(一下)大禍將臨。你地(們)用意咁(這樣)深,真係(是)惡審(意爲難判斷是非)。唉,唔在(不用)問,大扺見我漢人獨立期將近,想着他日空城弄假(以諸葛亮擺空城計退司馬懿之典喻清王朝末日將臨而故作鎮定),嚇退個的(那些)彈雨槍林(指革命黨起義)。

  而1905年農曆六月初八發表的《相只一個》,更是直斥慈禧。此曲有感於慈禧請荷蘭畫師畫像,唱道:

  相只一個,點(怎)好畫咁(這麽)多回?筆下無情(暗指閻王點生死簿之筆),會把你命摧!畫畫嚇(多畫一下)呢(這)個顔容,就唔(便不)見得可愛。分明在紙上,會老起番來(老了起來)。大扺人到晚年,心就曉悔,想嚇(一下)十年前事,有幾件唔(不)該。似箭光陰,你話(説)留得幾耐(多久)!生滿一頭白發,令得人呆。想到無聊,惟有下泪。唉,愁係(是)似海,重(還)慌(怕)但(它)添寫入内,帶住(着)幾分憔悴呀,就係(是)死咯(了)亦有(無)人陪。

  粤謳作者對慈禧尚敢不敬,更遑論諷刺官府了。《放膽去做》、《鬱嚇話查辦》、《有勢唔好恃盡》等一批粤謳,更是把官府駡得狗血淋頭。請看《官咁大》(登於1905年農曆十一月十九):

  官咁(這樣)大,重駛(還要)借總督招牌!個的(那些)嚇人手段,都練到好精乖。緝捕有乜(没什麽)精神,點(怎)似去討債。藉端落(下)手,就夾硬拉埋(强行捕捉定罪)。恃住(着)係官兵,隨便亂踩(踐踏)。話聲(説一聲)唔(不)肯啫(吧),就話(説)你抗拒官差。嚇到但(他)肯寫單(指答應交錢),何等爽快。講乜(説什麽)「保商」兩個字,總要我妙計安排。近日官場慨(的)行爲,真正可怪,如果係殷商富户,咪個立亂行街(勿隨便上街)。唉,點(怎)樣解?官場會勒派!從古話(説)貪官污吏,重(還)慘加(厲害過)狼豺。

  此外,還有歌頌民主革命起義的《黄花影》、《女英雄》、《英雄泪》、《舒泪眼》等。這些鋒芒畢露的粤謳登於報上,當然令封建統治者暴跳如雷,這也是當時進步報刊被官府勒令停刊的原因之一。只是進步報人在報刊被封後,隨即换一個報刊名再辦,潑辣的粤謳亦照登。雖然這些如匕首投槍的粤謳的作者真姓名没有留下來,但却可見廣府文化鬥争性的一斑。

   四、從口頭演唱轉到文字傳播

  從民國初年起,粤謳由於腔調緩慢簡單,在歌壇傳唱已風光不再(被粤曲取而代之)。但它作爲民間通俗文學,地位却不斷上昇。民國成立後,報刊上刊登粤謳仍有增無减,可見粤謳仍有生命力。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革命潮流也促進了粤謳的發展。當時省港澳的報刊副刊均不斷刊登粤謳,内容也繼承了反帝反封建的優良傳統。如《偷聲嘆》、《唔肯就罷》等一批作品皆有鋒芒。20年代初,廖恩燾又寫了不少有影響的粤謳,還結集出版。

  廖恩燾(1865~1953),字鳳舒,號懺庵。惠陽人,廖仲愷胞兄。曾任清朝及民國北洋政府駐古巴、朝鮮、日本及美國的使節。他是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許崇清的岳父。廖恩燾工於詩詞,喜寫粤語方言詩,所作的粤謳也膾炙人口。早在清末時,他就以珠海夢餘生爲筆名,寫了20多首名爲「新解心」的粤謳,刊於樑啓超主辦的《新小説》上。樑啓超十分贊賞他的粤謳,譽之爲「絶世妙文」。廖的粤謳融人新思想、新知識,褒正義,貶邪惡,頗有影響。如一曲《珠江月》,既寫了作者撰粤謳的初衷,也抒發了愛國情懷,曲雲:

  珠江月,照住船頭。你坐在船頭,聽我唱句粤謳。人地唱個的(那些)粤謳,都重(還)係舊;我就把新名詞譜出,替你散嚇(一下)個的(那些)蝶怨蜂愁。你聽到個陣(那時)款款深情,就算你係鐵石心腸,亦都會仰天來搔嚇首;捨得我銅琶鐵笛,重怕唔(還怕不)唤得起你敵愾同仇!只爲我中國淪亡,四萬萬同胞問邊(哪)一個來救?等到瓜分時候,個陣(那時)就任你邊個(誰)都要作佢(他,指帝國主義)慨(的)馬牛。你睇(看)我咁(這麽)好河山如錦綉,做乜(爲什麽)都冇(没有)個英雄獨立,撞一嚇(下)鐘嚟(來)唱一嚇自由。我百粤雄圖,自來都稱富有。論起天時形勢,就有蒼梧西首,更環帶着碧海東流。雲貴汀漳,都連接在左右;就係長江一帶,亦係天然畫就慨鴻溝。只恨無人把干坤重新結構,趁呢陣(此時)群龍世界,便成就個戰國春秋。唉,咪(不要)守舊,睇一下人地歐洲與及美洲,虧我心血常如鬥,莫只望新亭泣楚囚。硬要把虎嘯龍吟,换一片婆心佛口;口頭禪語,便唱出一串珠喉。等到你鈞天醉夢醒來後,好共(和)你唾壺擊碎咯,細話從頭。

  1924年,廣州出版了珠海夢餘生(廖恩燾)的《新粤謳解心》,收入作者1921~1923年寫的103篇作品。此書由政要唐紹儀題寫書名,有廖仲愷等多位名人的題詞。廖仲愷題的是讚頌粤謳的詞《金縷曲》:

  諷世依盲瞽,一聲聲,街談巷語,渾然成趣。香草美人知何托?歌哭憑君聽取。問覆瓿文章幾許?瓦缶繁弦齊競響,繞樑間,三日猶難去。聆粤謳,勝金縷。曲終奚必周郎顧?且傳來蠻音鴃舌,痴兒騃女。廿四橋簫吹明月,那扺低吟清賦,怕莫解天涯悽苦!手抱琵琶遮半面,觸傷心豈獨商人婦。珠海夜,漫如故。

  《新粤謳解心》的作品特點是較多運用方言、引用地方諺語,有濃烈的鄉土氣息,頗有藝術感染力。如寫於1921年的、勸人戒鴉片煙毒癮的《鴉片煙》,以形象傳神的文辭警戒世人,頗有教育作用。同年寫的《杜鵑啼》,用曲折隱喻手法,召唤人們覺醒奮鬥,可説情真意切而又藝術氣息濃厚;另一首《人真正係惡做》,則以幽默的文筆直刺軍閥給人民帶來灾難。1923年寫的《走馬燈》,諷刺軍閥上臺如走馬燈般兒戲;《洋貨咁貴》則揭露北洋政府在帝國主義面前奴顔婢膝……

  廖恩燾的《新粤謳解心》是繼招子庸《粤謳》後,至今僅見的一部正式出版的、完整的個人作品專集。正如蔡琦的題詞所咏:「百年格調紉銘山(招子庸字銘山),幾歷紅羊劫未殘。好是廣陵遺散後,再留妙曲在人間。」此書的出版,標誌着粤謳從口頭演唱轉向文字傳播的變化。粤謳曲調節奏緩慢,演唱已難充分反映昂揚向上的韵味,而文字的表現,則可免曲調的不足,於是群衆更喜歡看,而不是聽。從這個變化也可體現出廣府文化的兼容性、實用性。

  五、宣傳革命,接近工農 

  20年代中期,雖然新文學運動已興起,但粤謳這個傳統形式仍爲廣大群衆所喜愛,繼續不斷出現了報刊上。

  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隨着工農運動的發展,粤謳創作也出現新變——變得更加接近大衆更有戰鬥性。誰想得到,當初囿於個人小圈子的抒情方言説唱文學,竟會變得如此直白與慷慨激昂,並形成聲勢。其實,這也是廣府文化靈活性與富於變化等特點的反映。

  當時,廣州的進步報刊,如省港罷工委員會機關刊物《工人之路特號》等,不斷刊登有鮮明政治觀點與强烈戰鬥性的粤謳。内容包括讚頌工農運動、北伐戰争,反對帝國主義與軍閥,乃至宣傳馬列主義與中國CCP的主張。此時的粤謳作者有英俊、凌少然、麥國威、達人、吴瑞珍、黄智偉、師盔、冼文光等,多是從事工農運動的文化工作者。他們的作品今天讀起來仍覺熱血奮張。如刊登於1925年12月23日《工人之路特號》上的《心有恨》(作者不詳):

  心有恨,訴向人知。連年戰争,點(怎)得休息片時?可恨軍閥逞兇,真正不是,殘殺同胞,威福兼施。但(他)所倚靠,還有帝國主義,接濟錢糧,但就操縱自如。所以軍閥只争地盤,唔(不)理國事,任人宰割,重(還)蠢過只猪。叫聲同胞起來,莫過(不要)甽住(睡熟),雄聲一吼,顯我醒獅。國民革命慨潮流,同胞呀,大家都要參與!掃平群妖咯,切莫延遲。

   此外,麥國威的《沙基流血》、冼文光的《愁與恨》、凌少然的《我的貧富懸殊觀》以及《牙鷹》等一批粤謳,皆是令人難忘的作品。

  這段時期的粤謳,格調昂揚,鋒芒畢露,是結合政治鬥争的「快餐文化」。雖然多數缺乏精巧的搆思,文采稍遜,從藝術角度看顯得較粗糙,有些甚至流於口號化,但其對時代的貢獻是永留史册的。

   六、粤謳的歷史地位永留史册

  自20年代後期起,新文學的小説、散文、新詩漸成氣候,受到大衆的歡迎。於是,粤謳逐漸少見。以後,只作爲一種曲牌(又稱「解心腔」),偶爾見於粤曲(或粤劇唱詞)的演唱中。然而,當我們回顧粤謳的歷史時,不應忘記它曾是嶺南廣府民係地區反帝反封建的文學武器,是盛開於祖國南方大地上的一株文藝奇葩。

  對粤謳深有研究的冼玉清教授生前曾指出:「粤謳的社會價值,即在於它能反映當時現實的生活的鬥争,成爲時代的史詩。而它的藝術價值,即在於它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淺顯形象的比喻、跌宕悠揚的聲調,表達了人們的生活與鬥争。」(《粤謳與晚清政治》)這個評價用於粵謳整個歷史也是恰當的。

  筆者認爲,粤謳從招子庸奠定基礎至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的接近工農,盡管不同時期有不同風格與内容,但始終不變的是爲廣大群衆所喜聞樂見。招子庸作品的反封建正統,鴉片戰争時期作品的反侵略諷官府,辛亥革命前夕作品的直刺貪官昏主,五四運動前後作品的號召反帝反軍閥,大革命時期作品的讚頌工農革命運動,皆是粤謳的主流,皆與廣大群衆息息相關,皆真實地記録了中國近、現代歷史。因此,粤謳在中國俗文學史上的地位不會磨滅,而研究廣府文化也應進一步對粤謳作深刻的研究。對粤謳消亡的原因,在進一步研究中無疑也會使我們産生某些感悟。

  (作者:龔伯洪,廣州市地方誌辦公室。)
http://cn.chinareviewnews.net/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10525&secid=10622

游人 發表於 2010-9-8 22:53:23

撐埋粵謳:)

可嘆粵話,重可哀粵謳。憶起舊時共舊月,你傳遍街頭。個啲阿姑阿姐,唱極都唔收。重有個港督金文泰,將粵謳全留。譯返洋話,打算留至到個百世春秋。可惜,可惜而家無人以粵謳顯歌喉。留得個啲文字,但唔曉唱個粵謳。認直可哀咯,直令人發愁。

阿森 發表於 2010-10-31 17:40:57

言辭咁犀利喎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廖恩焘的粤语诗《广州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