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子 發表於 2010-4-7 18:47:25

[大粤产经资讯]杨国强尚需磨炼

管理方式惊人相似 李嘉诚细节取胜杨国强尚需磨炼

2009年03月02日08:31  来源:http://img.hexun.com/2007-08-14/100219901.jpg




  在风险与成本控制、多元化经营上,两人做法大致相同,杨国强缺少的也许只是应对危机的经验。

  提起碧桂园,人们想到的不只是它诞生的首富。如果我们将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与香港首富李嘉诚做个有趣的对比,会发现其实两人在控制公司不同阶段的风险方面,大体判断相差不大,区别只在于细节的拿捏。


  多层架构控制风险

  早在2005年,碧桂园就曾谋划海外上市。那时的碧桂园,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其在2007年上市引起的轰动。

  在香港律师的协助下,碧桂园的原始股东将公司的业务按房地产开发、酒店、物业管理、建筑装修等几大类分别整合到4家离岸公司名下。

  碧桂园的招股资料显示,2006年3月21日,碧桂园的股东们在维尔京群岛注册了伊东、富高公司,3月28日设立了智发、集裕、豪华公司,4月7日又设立恒宙、永柏等4家公司。

  同时,碧桂园的股东们还设立了各自全资拥有的离岸公司,其中杨惠妍的公司是必胜(Concrete Win Limited)、杨贰珠的公司是多美(Automic Group Limited),上述两个公司直至2008年10月底仍出现在联交所披露的碧桂园大股东综合名单中。

  而碧桂园的另外几个大股东,区学铭设立了喜乐公司(Easy Hope Holdings Ltd),张耀垣设立了伟君公司(Highlander Group Limited),上述两家在碧桂园上市前就已把对碧桂园的持股比例下降至5%以下。

  碧桂园的大股东,于是以离岸公司的名义控制上市公司的股权。在这种结构下,大股东的个人全资控股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业务并不重叠,碧桂园的法律和经营风险也不会直接影响到大股东自己的全资公司。

  而从李嘉诚旗下的公司架构看,也采用了类似的多重控股模式。但是,李嘉诚的控股技巧明显比杨国强「高出一筹」:李嘉诚通过名下的信托基金控制长江实业40.2%股权,长江实业再控制和记黄埔49.9%股权,而和记黄埔再持有其他10多个上市公司的股权。

  于是,李嘉诚只需维持金字塔顶端公司的控股权,就可以撬动多达数千亿乃至上万亿港元的资产。

  控制成本强化营销

  2007年年底,碧桂园的竞争对手万科曾认真研究过碧桂园。对于万科,最感兴趣的无疑是碧桂园连贯了10多年的发展策略。

  早在1995年前后,杨国强建造顺德碧桂园时,就选择了在三、四线城市拿地的策略,之后,在同行们屡次为一线城市中心的地王竞标争得如火如荼时,碧桂园仍然潜心于在三、四线城市拿地。

  杨国强还有一个实践中得出的心得,就是将拿地、设计、施工、装修乃至配套——几乎所有的工序都交由旗下公司负责。这个流程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减税,还可以严格地控制成本。

  2007年碧桂园上市后,还专门启动了ERP系统,在项目管理、财务和采购等多个环节实施管理。2008年,碧桂园又专门在集团内部成立了工程管理部,向省内外项目派出巡检,监督施工标准和进度。

  寒桐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韩世同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说,碧桂园与其他业界巨头相比,也有过人之处,「就是敢于率先降价」。「由于碧桂园的土地成本在整个售楼成本中,只占10%左右,因此碧桂园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售楼。此前,碧桂园已多次采用降价的方式保证现金流。」

  而在香港,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也曾在1998年率先降价抛售楼盘。当年,李嘉诚推出盈翠半岛时,均价远低于竞争对手,创下一天销售1300个单位的香港记录。

  多元化出击

  依凭房地产发家后,李嘉诚走了产业多元化之路,之后,李嘉诚不仅入股了宝洁公司,还进军世界各地的港口。目前,李嘉诚的控制力涉及港口、地产、零售、电讯和能源等多个领域。

  杨国强在碧桂园上市后,也试图向以地产为主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去年6月,杨国强曾计划收购邵氏公司,虽然外界传杨国强看中的主要是邵氏公司位于香港浅水湾的上百公顷土地——估值大约55亿-60亿港元,但从杨国强力图直接收购邵氏公司的股权看,其只需拿出大约15亿港元就可以控制价值200亿港元的邵氏子公司TVB,的确有「四两拨千斤」的奇妙。

  事实上,在杨国强试水邵氏之前,杨国强的女婿曾代表杨国强以上百亿元试图收购云南的一个煤矿,同时碧桂园旗下的顺德创源公司还计划投资30亿元进军「煤制油」。

  「这实际上也是分散风险的一个合理举动。」韩世同表示,碧桂园的同业恒大地产和合生创展(0754.HK)也曾试图分别进军钢铁业和IT业。

  大胆应对低迷

  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李嘉诚已在有步骤地抛售其旗下资产,最早是位于东莞的玩具厂,之后又三次抛售上海物业。今年年初,李嘉诚再次出售其金融资产——20亿股的中国银H股,仅此一项就套现40.6亿港元。

  事实上,2008年12月,理财周报记者在深圳观澜采访时也了解到,李嘉诚在当地拿了巨幅土地,但没有开发,而开发计划在今年6月后才会重新讨论。

  面对低迷,杨国强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据碧桂园一名不愿具名的人士透露,为了降低成本,碧桂园旗下的不少楼盘已推迟开工;而为了尽快回笼资金,碧桂园也在一些楼盘采取了降价销售的方式。此外,理财周报记者从碧桂园房地产项目的分包方,以及碧桂园所在地——顺德北滘建筑公司相关人士处,也了解到类似信息。

  此外,碧桂园还采取了冻结薪水、裁员和换岗的方式节约成本。「比如将售楼部的人员调整到物业部,物业部的调整到酒店。」上述人士说。 

【作者:张伟湘 来源:理财周报】

粵嚟粵掂 發表於 2010-4-7 19:08:58

妳都為「大粵」呢個詞嘅風行推咗唔少助力咖!

所謂扯旗都要有名號,以後發多啲以「大粵」行頭嘅文章喇。

华广 發表於 2010-4-8 04:33:09

希望「粤人」可以出一个国际嘅知名品牌,而再唔系房地产商!

使君子 發表於 2010-4-8 16:51:59

从房地产做出去,系迟早的事。现在搞房地产的名声不是好得。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粤产经资讯]杨国强尚需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