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那魯剛多 發表於 2008-11-28 19:55:42

東莞八景

广东省东莞市通过社会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审,从全市社会各界推荐的55个景点中评选出「东莞八景」:<BR>
<DIV class=spctrl></DIV>  1、故垒雄风 (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景观) <A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8cf0d5135ca27f38dc540136.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8cf0d5135ca27f38dc540136.jpg"></A><BR>
<DIV class=spctrl></DIV>  在该市虎门镇,当年,中国军民凭借虎门天险构筑了闻名中外的的「金锁铜关」,奋力抗击英国侵略者。如今,昔日的销烟旧址(1957年重建,现存鸦片战争博物馆)、沙角炮台、威远炮台,仍升腾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既是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又是旅游观光的胜地。销烟池旧址,古木参天,碧水悠悠,映照历史的沧桑。虎门炮台雄踞珠江口,青山碧水,山势巍巍,珠水浩荡,穿鼻洋上,船影穿梭,整个景色雄浑壮阔。故垒雄风,寓意了历史的沧桑,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决心和雄心。 <BR>
<DIV class=spctrl></DIV>  2、可园蕴秀(东莞可园景观) <BR>
<DIV class=spctrl></DIV>  
<DIV class=text_pic style="FLOAT: right; VISIBILITY: visible"><A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b6045da9f6efb9e71f17a242.jpg" target=_blank><IMG class=editorImg title=""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b6045da9f6efb9e71f17a242.jpg"></A></DIV> 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村,是岭南私家园林,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合称广东近代四大名园。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创建人张敬修,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成为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可园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圃、书斋,艺术地揉合在一起。在三亩三(2204平方)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可园布局灵巧,构图清新,园景幽致。园内古建筑高低错落层楼叠阁,廊庑萦回,亭台点缀,叠山曲水,极尽园趣。可湖与可园,碧水丹亭,秀美可人。可园又是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文化内涵丰富。可园蕴秀,寓意了可园秀丽的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 <BR>
<DIV class=spctrl></DIV>  3、城楼集瑞 (迎恩门城楼景观) <BR>
<DIV class=spctrl></DIV>  迎恩门城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曾有城墙连接道家山、南城、钵孟山、东门、北门,全长1299丈,环护东莞城,坚固
<DIV class=text_pic style="FLOAT: right; VISIBILITY: visible"><A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3bb224873aa14331c75cc32a.jpg" target=_blank><IMG class=editorImg title=""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3bb224873aa14331c75cc32a.jpg"></A></DIV>高大,雄伟壮观。如今,迎恩门城楼依然屹立,红墙碧瓦,飞檐斗拱,蔚然壮观,而其保存的明代基座,尤为珍贵。迎恩西门,历来是东莞古城的象征,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坐标,旁边的文化广场是新世纪新东莞新气象的展现,绿草茵茵,喷泉绝响,舞姿翩翩,歌声曼妙,构成东莞新时代的盛景。迎恩门城楼与文化广场,展现东莞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气象。文物古迹与现代文化设施交相辉映,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BR>
<DIV class=spctrl></DIV>  迎恩门城楼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日本海盗常来这里抢掠,当时的东莞四周无遮无挡,于是东莞有一个叫常戆的将领就带领军民在东莞城的四周建起了城墙和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整个城墙连起来有1299丈,把整个东莞城都包围了起来,到时把城门一关,海盗就无法入城。而且这城墙还有防洪作用,夏天遇到发大水时把城门用沙包堵上,城里就可保不会遭淹,真是造富百姓。所以东莞人民对这个城楼很有感情,即使现在的市区千变万变,总舍不得拆毁这个旧城楼,现在更投巨资把周围改建成了西城门文化广场,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和节日举行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 <BR>
<DIV class=spctrl></DIV>  4、蚝岗探古(蚝岗贝丘遗址景观)<BR>
<DIV class=spctrl></DIV>  
<DIV class=text_pic style="FLOAT: right; VISIBILITY: visible"><A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f677b1c3143b7d4eb319a803.jpg" target=_blank><IMG class=editorImg title=""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f677b1c3143b7d4eb319a803.jpg"></A></DIV> 位于南城区胜和蚝岗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东莞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保存面积650多平方米,作为在市区中心发现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也较为罕见。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残件,发现红烧土活动面、房子、墓葬、灰坑、沟等新石器时代重要遗迹。墓葬中出土了两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类遗骸,蚝岗贝丘遗址因此被考古专家誉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和「东莞历史文化的基石」,在岭南史前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建设的蚝岗遗址博物馆,是一座以保护、研究和展示新石器时代蚝岗贝丘遗址和珠江、长江、黄河三江流域彩陶文化为主要功能的遗址性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4645平方米,是展示东莞远古文明的重要窗口。<BR>
<DIV class=spctrl></DIV>  5、潢涌宋祠 (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景观) <BR>
<DIV class=spctrl></DIV>  潢涌村位于中堂镇,距离莞城7公里,与增城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所在的中堂镇地属
<DIV class=text_pic style="FLOAT: right; VISIBILITY: visible"><A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d048adde87a3a643ccbf1a19.jpg" target=_blank><IMG class=editorImg title=""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d048adde87a3a643ccbf1a19.jpg"></A></DIV>东莞市的水乡、东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自古以来,东莞就是「鱼米之乡「。潢涌河流交错,水资源十分丰富,历来盛产水稻、甘蔗、香蕉和鱼、蟹等。黎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是珠江三角洲比较早的祠堂,其布局取龟形,祠内明代碑刻,肃穆凛然。主要建筑有头门、二进(中堂)、后进,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两侧有厢房,占地总面积1152平方米。头门面宽三间27.66米,进深两间7.65米,高8.62米。左右有包台,两侧有包厢。前廊施4根圆柱形红砂岩石柱础。前檐施三级跳如意斗拱,后廊施四级跳如意斗拱。中堂(二进)一间8柱,柱为红砂岩柱础,酸枝木圆柱。二进面宽14.4米,深10米,前檐4级如意斗拱,后檐5级如意斗拱,上挂「忠孝堂」木匾,为「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文林郎、纂修玉牒,经诞日讲,官眷生陈子壮顿首拜题。天,三年癸亥八月之吉。」 寝宫(三进)三间,2柱,柱为红砂岩座,酸枝木圆柱。前后中各二级如意斗拱,硬山顶。三进龙船屋脊均为石湾所造陶瓷花脊,两侧为灰塑。红砂岩复倾莲花柱础刻花多样、明快简洁。后进有「宋特奏进士朝奉郎、军器大监、梅外李春叟」等六名贤所撰碑记,证实大宗祠始建于宋代。潢涌河岸,古巷深幽,荣禄黎公家庙、京卿黎公家庙、京卿祠道、潢涌文阁及居仁里、诗家坊、文明启迪、奕世文林门楼等明清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美,古风浓郁,俨然明清时期的村落景观。 <BR>
<DIV class=spctrl></DIV>  6、南村遗韵 (南社村古建筑群景观) <BR>
<DIV class=spctrl></DIV>  
<DIV class=text_pic style="FLOAT: right; VISIBILITY: visible"><A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f9589818b749adaf4aedbcf4.jpg" target=_blank><IMG class=editorImg title=""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f9589818b749adaf4aedbcf4.jpg"></A></DIV> 南社立村于南宋末年,现今保存大量的明清古建筑,有祠堂25间,古民居100多间,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落以水塘为中心,两岸祠堂林立,影影绰绰。巷道曲幽,民居密布,古韵清悠。古榕婆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南社村的古建筑群与「客家围」、「潮汕大屋」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珠三角地区水乡特色。由于每一家皆有自立门户的身分,故建有本家「家祠」。「家祠」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每家的麻石小巷都隔着一条小水道。这些「家祠」的建筑最具特色,一般都是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牌坊式建筑,楼为歇山顶,檐下如斗拱,门额上配有雕刻精美的木雕。村内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等古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周围的农田也大量保存,保持清新的田园之风,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我市、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广东省极具特色的文物旅游景点和休闲胜地。<BR>
<DIV class=spctrl></DIV>  7、金鳌塔影(金鳌洲塔景观) <BR>
<DIV class=spctrl></DIV>  
<DIV class=text_pic style="FLOAT: right; VISIBILITY: visible"><A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0b3a1c08ecca7dca62d986ff.jpg" target=_blank><IMG class=editorImg title=""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0b3a1c08ecca7dca62d986ff.jpg"></A></DIV> 金鳌洲塔位于东莞市莞城西南1公里处,即万江桥畔。因其座落于万江金鳌洲,故名。金鳌洲古塔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合尖于天启四年(1624年),历时27年。据悉,建塔之目的为「以培风气,亦堪兴家所宜也」。原为抗御水害的镇水宝塔,8角10层,盖顶有塔刹,无塔檐,无栏杆,砖牙叠砌。后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塔基距水边仅三、五米之遥,此塔处于江心陆洲,三面环水,经二百五十多年,保存完整,基础稳固,巍然耸立于东江之滨。<BR>
<DIV class=spctrl></DIV>  现金鳌洲塔为平面8角9层,红石基础,腔梯阁式青砖塔。塔高50米,属楼塔刹采用生铁铸成,上竖1个铜葫芦,顶层棱角有8个响铃。近年又修葺一新,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1989年6月,金鳌洲塔被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BR>
<DIV class=spctrl></DIV>  这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金鳌洲塔,至今吸引着许多中外游人前去观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金鳌洲塔高耸,登顶远眺,繁华莞邑,尽收眼底,远山青翠,连绵天际。塔底东江碧水,宛如玉带,环绕城邑,秀美异常。塔周围花木扶苏,绿树成荫,景色清新可人。 <BR>
<DIV class=spctrl></DIV>  8、东纵丰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景观) <BR>
<DIV class=spctrl></DIV>  
<DIV class=text_pic style="FLOAT: right; VISIBILITY: visible"><A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b6045da9f160b8e71e17a2c7.jpg" target=_blank><IMG class=editorImg title=""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b6045da9f160b8e71e17a2c7.jpg"></A></DIV> 大岭山,孕育英雄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及其前身在这里曾取得百花洞大捷,粉碎了日军的「万人大扫荡」。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是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三大队机关所在地,是一个文物保护群体,包含多个文物保护单位。有司令部旧址、会议室旧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电台旧址、报社旧址、情报站旧址、粮站旧址、军械修理厂旧址、军事训练班旧址、干部训练班旧址、后方医院旧址、后方办事处旧址等十余处,在中国华南地区的抗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BR>
<DIV class=spctrl></DIV>  广东东江地区是中国CCP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1938年10月,抗日的烽火在华南燃起,惠阳、东莞、宝安、增城等地人民,在中国CCP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建立了以今龙岗坪山客家人曾生为首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龙岗坪山一带成为革命根据地,同时成立以王作尧为首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1943年12月2日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的领导和指挥下,转战东江一带,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成为中外闻名的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广东人民解放斗争的一面旗帜。至今仍保存着9处抗日旧址。山岭连绵,抗日古村依旧,村巷深幽,抗日军民的身影犹然清晰。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建设,将再现烽火岁月,使这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见证地、东莞抗日的写真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BR>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東莞八景